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方劑>正文

斑龍散中藥方劑

上熱下寒, 是中醫領域裡形容身體不舒服的病症名, 情況很複雜。 而且治療起來也不簡單。 下面小編會詳細介紹給大家, 先來說說治療上熱下寒的斑龍散中藥方劑吧, 斑龍散的效果很好的, 配方也很簡單。 那麼斑龍散的用法是什麼呢?

處方

鹿茸1兩(酒泡透, 炙酥, 研末)。

制法

用真烏梅煮成膏, 和搗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精血耗涸, 上熱下寒, 耳聾口渴, 腰痛白濁, 不受峻補者。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 據劑型, 當作“斑龍丸”。

摘錄

《驗方新編》卷十一。

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 病證名。

寒熱錯雜表現之一。 指患者在同一時期內,

上部表現為熱性、下部表現為寒性的證候。 如外感病誤用攻下, 引致大瀉不止, 津液損傷, 使熱邪上升而咽喉痛, 甚則咯黃痰或血痰;寒盛於下則泄瀉、肢冷、脈沉遲。 《靈樞·刺節真邪》:“上熱於寒, 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 氣下乃止, 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也是屬於厥陰病。

厥陰病

病名。 六經病之一。 從證候分析, 屬於六經病陰陽勝複、寒熱錯雜的證情。 治宜清上溫下, 烏梅丸為治療厥陰病的代表方劑。 厥陰病發厥者, 當辨析其寒熱以決定治法。 厥陰病之厥, 由陰陽氣不相承接所致。 如熱邪傳入厥陰, 症見煩滿消渴, 舌卷囊縮, 譫語便秘, 手足乍溫乍涼, 脈沉有力者, 可用大承氣湯急下之。

基本概述

病名。 六經病之一。 證候描述詳見《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從證候分析, 屬於六經病陰陽勝複、寒熱錯雜(多為上熱下寒)的證情。 《傷寒指掌》指出:“此皆厥陰自病之熱證, 並非傷寒傳經之熱邪。 蓋厥陰內藏相火, 其消渴, 火盛水虧也;氣上撞心, 心中疼熱, 肝火乘心也;饑不欲食, 食即吐蚘, 風木克土, 胃中空虛也;下之即利, 土受木賊, 不禁再利也。 ”治宜清上溫下, 烏梅丸為治療厥陰病的代表方劑。

厥陰病發厥者, 當辨析其寒熱以決定治法。 見《傷寒貫珠集》:“傷寒脈微而厥, 寒邪中于陰也。 ”屬陽虛寒厥, 症見厥逆、惡寒、下利、脈微, 治宜四逆湯或四逆加人參湯等方以回陽救逆。 血虛寒厥, 症見手足逆冷, 脈細欲絕, 則宜養血散寒為大法, 用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等方。

從厥陰病的寒熱勝複情況, 可以判斷疾病的預後。

張仲景曰:“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 必發微, 前熱者後必厥, 厥深者熱亦深, 厥微者熱亦微。 ”厥陰病之厥, 由陰陽氣不相承接所致。 故吳儀洛謂:“邪傳厥陰, 其熱深矣。 熱深多發厥, 證皆屬陽, 因陽與陰不相承接, 故致厥也。 厥陰後發熱, 陽邪出表則易愈, 厥多熱少則病進, 熱多厥少則病退”(《傷寒分經》卷四)。 如熱邪傳入厥陰, 症見煩滿消渴, 舌卷囊縮, 譫語便秘, 手足乍溫乍涼, 脈沉有力者, 可用大承氣湯急下之(見《傷寒括要》卷上)。

結語:有關斑龍散中藥方劑, 這裡就介紹這麼多。 相信大家看完之後對斑龍散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了。 斑龍散的功效是治療上熱下寒, 耳聾口渴等症。 而上熱下寒,

是中醫病症名, 症狀比較複雜, 也是屬於厥陰病。 上述已經從中醫角度解釋了, 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