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爾夫入門球杆 入門高爾夫球杆選購

高爾夫一直作為一種高端人群娛樂的項目存在於各大城市。 綠油油的草坪,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 帶上一副墨鏡, 帶上一副潔白的手套, 在高爾夫球場, 多麼美好的生活。 看起來簡單的高爾夫, 但是高爾夫入門球杆選購也大有講究, 要打好高爾夫, 首先要瞭解球杆的特性, 這樣才能打好球。 另外, 高爾夫的基本動作也是很重要的, 不然的話不僅球打不好, 還有可能引發損傷。 今天除了這些, 小編還為大家介紹一下高爾夫發展史, 以擴充大家的知識。

初學者如何掌握四類高爾夫球杆特性對於初學高爾夫的人來說,

瞭解高爾夫球杆的分類, 知道這些高爾夫球杆都有著怎樣的作用?有什麼樣的選擇標準?以及在不用的場地用怎樣的高爾夫球杆?對其一一掌握非常有必要。

接下來就簡單介紹相關知識

球道木高爾夫球杆球道木高爾夫球杆是指2號木杆、3號木杆、4號木杆和5號木杆。 球道木高爾夫球杆可以用於發球也可以用於球道, 甚至在長草和沙坑也可以勇敢地從球包中抽出球道木杆, 而且球道木杆的杆面角度也各不一樣, 因此在選擇球道木杆的時候要考慮到比賽場地和天氣。 對於習慣用於3號木杆作為第二發球杆的球手來說, 杆面角度稍大且杆面下陷的高爾夫球杆更加實用。 相反, 喜歡在球道使用3號木的球手,

可能會需要15度或16度杆面角度和較低重心的杆頭。 在使用球道木高爾夫球杆時, 其站姿兩腳距離要比使用1號木杆時要窄一些。 高爾夫球的位置不變, 仍然位於左腳踵內側線上, 但右腳稍向左腳方向移動。 在上引高爾夫杆時要十分注意節奏, 引杆頂點時球杆的位置與1號木杆略有不同。 使用1號木杆時揮杆頂點的球杆基本與地面平行, 可以認為杆頭是指向鐘錶3點的位置;而使用球道木杆時, 球杆與地面成一定角度, 基本上是指向2點的位置。

鐵木杆關於鐵木杆的使用有人歡喜有人討厭, 這個也稱萬能球杆屬於混合材質型球杆, 杆身、杆面角度各不相同給你帶來的擊球效果截然不同。 可以作為1、2、3、4、5號鐵杆的替代品,

如果你喜歡使用鐵杆的感覺但又留戀木杆的容錯性和可打性, 不妨考慮一下鐵木杆,

鐵杆的選擇相比就沒有組合那麼費勁了, 擅長用鐵杆打球的人, 那刀背式這個方法就比較適合你了。 可是, 要求鐵杆有更好的容錯性和彈道, 底寬重心低就是最好的了。 在打球時, 確定要用幾支杆, 這是要根據自己的水準來判斷的。

挖起杆當距離在100碼左右, 職業選手總是自信地把球放在旗杆附近, 或者利用球的倒旋把球拉回到旗杆附近

這些球手如此精通近距離得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花大量時間練習挖起杆當然也花大量時間挑選挖起杆。 杆面角度決定挖起杆能把球擊多遠。 選擇挖起杆要從劈起杆開始選擇, 如果你用劈起杆可以打出125碼的距離,

你則需要配置打110、90和70碼的挖起杆。 如果你做四分之三揮杆, 劈起杆還可以擁有110碼的距離, 那麼你只需要添加兩隻挖起杆就可以了。

選購高爾夫球杆的十大要點選購高爾夫球杆的要點

看到一款新球杆馬上眼前一亮, 對顏色形狀都很滿意, 看著養眼才會有興趣進一步挑選。

握在手上感覺輕重, 長短, 握把粗細都要合適。 球杆的輕重要由自己的身體條件決定。 身體強壯的要選重一點的, 使之擊出更遠的距離。

用要買的球杆擊球, 著重體會在杆頭與球接觸刹那間的感覺。 也就是平時球友們常說的“吃球感覺要好!”如今很多鐵杆杆頭均採用軟鋼鍛造,擊球感覺都非常好, 較適合中, 高差點球友使用,

結束了中高差點沒有鍛造鐵杆可用的歷史, 而哪款鍛造的鐵杆又更適合你呢?

擊球的聲音要悅耳。 雖然聲音不影響球飛行的彈道, 距離, 方向, 但它影響你的心情, 心情不好, 球很難打好, 聲音在木杆上尤為重要。

球的飛行彈道和球杆的傾角, 球員的習慣動作有關係。 各種品牌的同種型號的杆, 杆頭傾角都略有差異, 所以只有親自試打才能知道是不是你要的飛行彈道。

球的飛行距離和杆身的軟硬度, 杆擊球面的材質, 天氣, 球的品質, 球員體能都有關係, 有最大關係的是杆身, 球杆的杆身被稱為球杆的“引擎。 ”力量型球友可用“S”級(硬)杆身或者用“F”(稍硬)級杆身;一般球友可用“R”(適中)杆身;“L”(軟)杆身適合老人和女士使用。 只有選好合適的杆身才能擊出理想的距離。

要看“性價比”不要一味在意品牌。最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檢查一下包裝,電鍍的鑲嵌是否精細,杆頭與杆身的結合部是否緻密,握把上的瞄球線是否清晰。

在你購買的同時是否享受到了貴賓一樣的待遇,諸如茶水飲料,獲贈禮品等。十,售後服務:一定要弄清楚萬一出現品質問題如何處理,是包退,還是包修,包換,最好有文字方面的承諾,以免球杆出現品質問題得不到合理解決。

所謂打高爾夫球的站姿即雙腳擺放的方式。如果將握桿視為身體羽球桿之接觸點,則站姿便是雙腳緊貼地面。揮桿時欲保持身體平衡,也得配合地形之變化才行。站姿要注意雙腳的距離、方向及角尖開放的角度,其最大目的在於「從大地吸取力量」。欲達此目的,便應重視腳部之穩定感。

基本站立方法

基本站姿

採取雙腳對齊的正確姿勢,雙腳打開,以保持身體之穩定。然後,再輕揮球桿。這種幅度乃個人之基本站姿,而5號鐵桿的站姿約與之相等,兩腳跟之距則與腰身幅度相等。因木桿之長度能擊出高飛球,故為求平衡,兩腳跟的寬度應略為開放,約與肩寬相等。站姿的幅度擴大,腰部旋轉後才能保持平衡;若幅度過小,便會因旋轉而失去身體平衡。不過,腰部旋轉欠靈活者,可略向外分開兩腳腳尖。上揮動作較大者,則閉合右腳,使腳踝成直角;腰部難以左旋者,則可分開左腳尖而成四十五度。

重心擺放法

決定站姿後,便該考慮瞄球時身體重心的擺放方法。通常,身體的重心放在兩腳後跟,揮桿時切忌抬高腳跟。兩腳的腳拇指應緊貼地面,好像用腳底的肌肉。若自覺如「鳥兒棲枝」,則能做到雙膝彎曲,利用其力量站立。

決定球位置的方法

球放置的位置與揮桿有密切的關係。在揮桿動作裡,將手腕、脊椎視為揮桿軸心,再配合肩、腰、膝部三點的力量,而做到「大旋轉的擊球」。另外,利用強大的手腕力量,使擊球姿勢好比「從右肩飛出桿頭」。旋轉揮桿的姿勢不但美妙,同時更針對球的位置來變化本身之動作。

一個正確及好的揮桿姿勢方法,可以奠定下許多扎實的基礎,並且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不正確的揮桿,會造成自己運動上的傷害,球也會打不直、遠等許多瓶頸。

凡是都是開始最重要,所以揮桿是開始更是最基本的動作。

揮杆的方法

揮桿的方法瞄球的姿勢和開始揮桿的節奏錯誤,便很容易造成失誤。放輕鬆肩膀和手臂,儘量穩定下半身來瞄球。雙手放在左腿根部前面,向後揮桿的動作,讓左臂和桿軸形成一體,並利用左臂的旋轉,慢慢的揮高,絕不可以只靠手的力量抬高球桿。同時要等到桿頭拉到通過腳尖前面之後,才往Inside方向抬高。

向後拉桿時,必須直線把桿頭拉到右腳尖前面,然後保持雙肩和桿頭所構成的三角形,並且維持左臂和球桿的一體感,來向後揮桿。把桿頭向後拉到右腳尖前之後,便順著雙肩的旋轉,將桿頭往Inside方向揮高,當雙手抬高到右腰的高度時,再把左手脕輕輕的向左拇指方向彎曲(Wrist Cock),將球桿抬高到頂點。

從瞄球的姿勢,向後揮桿到頂點時,右膝絕不可移動,如果右膝向外移動的話,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扭動力就會減弱,而桿頭揮動的軌道也不會穩定。把球桿抬高到頂點時,背部要指向飛球方向,儘量不讓下半身的動作太大,只靠雙兼扭轉90度,如此才能獲得強大的扭轉力!

在這一段期間內,右膝必須保持瞄準時的姿勢,只利用雙肩的扭轉,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向後揮桿動作。把球桿向後揮到頂點時,雙肩必須扭轉到背部指向目標的程度,只要儘量減少頭部的上、下搖動,而把雙肩旋轉九十度的話,那麼桿軸自然會和地面及飛球線形成平行。

利用下半身的引導來下揮桿,並伸直右臂大力揮出

將杆子舉過頭頂的時候要注意扭胯,利用扭胯來作為引導。這時,要將左腳跟著地,並且要把左邊的膝蓋和腰收回來,跟著下身的扭轉,然後根據從肩膀到杆的順序會出去,要向下。揮杆的動作要由自己的下半身來領導。用左膝為尺規來瞄球的確定自己的站位,轉的時候要一下子轉回來。在擊球的時候一定要有信心,告訴自己可以打中。

不過此時,如果右手的力氣勝過左手時,等到桿頭擊中球以後,就不容易把球桿充分的揮出去。其中的要領為,只要用左手小指想把球桿往下拉的感覺來揮桿的話,就可以防止失誤。這時,不必去注意是否能擊中球的問題,只要把擊中球的那一剎那,也當成揮桿軌道中的一種要素揮桿就行了!而擊球後到擊球後餘勢的動作,要以縮緊左肘,儘量伸直右臂的方式,讓桿頭畫出較大的圓弧,以這種方式揮出去才好。

最後的擊完球動作,會形成左腳單腳站立的姿勢,此時,胸部和右膝,以及右腳背能夠指向前目標,同時左腳尖豎立起來,就算是很正確。為了要讓球桿能夠充分的揮出去,平常時應多多練習,並隨時都能保持這種姿勢才好。

高爾夫在最初的時候不像傳說中那樣,每個球場都是18洞。

那麼最初的高爾夫球場是幾洞?最初的高爾夫是什麼樣的呢?

1744年,歷史上第一場高爾夫比賽的舉辦的地—雷斯球場(Leith Links),當時的球洞數是5個,後來增加到7個。

這場比賽是由愛丁堡高球手榮譽團體(Honorable Company)舉辦的,他們主要是在雷斯球場打球。當時在雷斯球場出現的人,都是上流社會的佼佼者,在英格蘭的任何比賽中,他們都是最高級的一群。布萊克海斯(Blackheath)緊隨雷斯球場其後,也是從5個洞擴大為7個洞。布倫慈菲爾德(Bruntsfield Links)球場當時也只有5個洞,在1818年才擴展為6個洞。位於愛丁堡郊區的穆塞爾堡(Musselburgh)老球場很多年都是只有7個洞,直到1832年才增加到8個,這一狀況維持了將近40年之後才發生改變,球場在1870年增加到9個。因此,1851年建成的普裡斯維克球場(Prestcwick)當時雖只有12個洞,卻也沒有什麼不合時宜。

在1764年,乃至更早的時間裡,即便是神聖如聖·安德魯斯的老球場者也只有12個洞。這12個洞排列在一條線上,打球時,球手會在其中10個洞打兩次,一次向外打,一次往回打,一輪下來總共打22個洞。1764年,皇家古代高爾夫俱樂部決定把前4洞改為2個洞,球洞數為10洞,一輪中8個洞被打兩次,從而將一輪球減少到18個洞。這也是高球歷史上出現最早的一輪18洞形式。

當時間來到1857年時,老球場在8個雙果嶺上都增加第二個球洞,球場共有18個球洞,最終形成了現在的適合一輪打18洞的球場。這之後一切趨於穩定。在接下來的1858年,聖安德魯斯俱樂部宣佈會員之間的比賽都為一輪18洞。

據記載,蘇格蘭的蒙查斯林克斯球場(Montrose Links)在1810時有不少於7個洞,一輪球17洞。到1825年,該球場有14個獨立的球洞,一輪17洞,其中有3個洞打2次。從1866年一場比賽的記載看,一輪比賽打了25個洞。因此,在理論上講,在這個時間球場應該是已經有18個球洞的。後來,一張製作於1903年的New Circular 球場地圖顯示出該球場在1896就擁有18個球洞。

18洞一輪慣例與公開賽

從1872年開始,英國公開賽開始每年一屆在普裡斯維克(Prestwick)、聖安德魯斯(St Andrews)和穆塞爾堡(Musselburgh)三個發起球會舉辦。公開賽要求參賽選手完成36洞,因此,比賽在普裡斯維克舉行時需要打三輪,在聖安德魯斯時打兩輪,而在穆塞爾堡時則要打四輪。相比較而言,聖安德魯斯老球場的18洞看起來是最為合適的。因此,在1882年,普裡斯維克從12個洞擴展到18個洞。在1891年榮譽團體新建了莫里菲爾德(Muirfield)18洞球場之後,公開賽也從穆塞爾堡轉移到莫里菲爾德。這樣,舉辦公開賽的當時世界上三個最重要的球會都形成了18洞球場的形式, 18洞一輪比賽的慣例也因此確定了下來。

在1897年聖·安德魯斯皇家古代高爾夫俱樂部(R&A)被授權負責掌管英國的高爾夫規則,因此更進一步加強了18洞一輪比賽慣例的推廣。從1933年開始,18洞一輪比賽已經成為高爾夫比賽中的默認形式。不過,直到1950年這一慣例才被寫進高爾夫規則中。但是,到1919年R&A接手英國公開賽的舉辦權時,英國仍有一半以上的高爾夫球場是9個洞的。

旁證

由威士卡生髮出來的18洞

其實,在18洞一輪形成慣例之前,蘇格蘭的民間高球人士其實早已默認了這一形式。

工業文明前,由於蘇格蘭當地的山多,並且空氣濕潤,導致牧草可以很健康的生長,放眼網去,整片草原都是綠油油的草。但是冬天,這裡的氣候非常的冷。人們每當打球的時候總會帶威士卡一起去,打球之前喝一點來暖身子。因為一瓶酒18盎司,一瓶蓋一盎司。喝完酒時就正好是正好打完了,這時候酒也喝完了,天冷,無事可做,就只有回家了。時間長了,遍養成了這一習慣,後來的人們就認為必須要打18洞才算一場。

大約在1875年,老湯姆·莫里斯(Old Tom Morris)在對老球場的沙坑,球道和果嶺做過改善後,還設置了獨立的開球區域,這才形成了當前球場的格局。很多人把我們今天看到的“修指甲”的高爾夫球場歸功於老湯姆莫里斯。

不同的果嶺旗

老球場著名的雙果嶺解釋了前九與後九果嶺旗顏色不同的來源,因為在雙果嶺的球洞打球,你需要不同顏色的旗子來指明進攻的方向。不過,老球場第18洞一直保持著與最初前九相同的白色旗子。1867年,卡諾斯蒂(Carnoustie)球場在從原來的10個洞擴展為18個洞時,也採取不同顏色的果嶺旗。後來,其它球場也有前九和後九採用不同顏色的果嶺旗情況,很可能是誤會了這裡的情景,因為它們的球場並沒有雙果嶺的問題。

內外9洞

老球場與大多數早期的球場一樣,第9洞距離會所最遠。前九從會所開始向外打,然後再轉身往“內”打。直到20世紀的中後期的高爾夫球場,前後九洞才成兩個環狀,一輪球賽的開始和結束都在會所的旁邊的慣例才開始流行起來。

結語:怎麼樣,看了上面的介紹你又記住了多少呢?高爾夫球這項運動屬於高端運動,但是他活動量小,相對于不同的人群都是合適的運動。小動怡情,大動上身,運動量太大對身體是有害處的,尤其是對於年紀大的老年人,而且更容易受傷。但是高爾夫就不同了,這也就是他為什麼被大家廣泛認可的原因之一。高爾夫的發展歷史也算是悠久,這也可能就是他吸引人的另一個原因吧。

要看“性價比”不要一味在意品牌。最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檢查一下包裝,電鍍的鑲嵌是否精細,杆頭與杆身的結合部是否緻密,握把上的瞄球線是否清晰。

在你購買的同時是否享受到了貴賓一樣的待遇,諸如茶水飲料,獲贈禮品等。十,售後服務:一定要弄清楚萬一出現品質問題如何處理,是包退,還是包修,包換,最好有文字方面的承諾,以免球杆出現品質問題得不到合理解決。

所謂打高爾夫球的站姿即雙腳擺放的方式。如果將握桿視為身體羽球桿之接觸點,則站姿便是雙腳緊貼地面。揮桿時欲保持身體平衡,也得配合地形之變化才行。站姿要注意雙腳的距離、方向及角尖開放的角度,其最大目的在於「從大地吸取力量」。欲達此目的,便應重視腳部之穩定感。

基本站立方法

基本站姿

採取雙腳對齊的正確姿勢,雙腳打開,以保持身體之穩定。然後,再輕揮球桿。這種幅度乃個人之基本站姿,而5號鐵桿的站姿約與之相等,兩腳跟之距則與腰身幅度相等。因木桿之長度能擊出高飛球,故為求平衡,兩腳跟的寬度應略為開放,約與肩寬相等。站姿的幅度擴大,腰部旋轉後才能保持平衡;若幅度過小,便會因旋轉而失去身體平衡。不過,腰部旋轉欠靈活者,可略向外分開兩腳腳尖。上揮動作較大者,則閉合右腳,使腳踝成直角;腰部難以左旋者,則可分開左腳尖而成四十五度。

重心擺放法

決定站姿後,便該考慮瞄球時身體重心的擺放方法。通常,身體的重心放在兩腳後跟,揮桿時切忌抬高腳跟。兩腳的腳拇指應緊貼地面,好像用腳底的肌肉。若自覺如「鳥兒棲枝」,則能做到雙膝彎曲,利用其力量站立。

決定球位置的方法

球放置的位置與揮桿有密切的關係。在揮桿動作裡,將手腕、脊椎視為揮桿軸心,再配合肩、腰、膝部三點的力量,而做到「大旋轉的擊球」。另外,利用強大的手腕力量,使擊球姿勢好比「從右肩飛出桿頭」。旋轉揮桿的姿勢不但美妙,同時更針對球的位置來變化本身之動作。

一個正確及好的揮桿姿勢方法,可以奠定下許多扎實的基礎,並且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不正確的揮桿,會造成自己運動上的傷害,球也會打不直、遠等許多瓶頸。

凡是都是開始最重要,所以揮桿是開始更是最基本的動作。

揮杆的方法

揮桿的方法瞄球的姿勢和開始揮桿的節奏錯誤,便很容易造成失誤。放輕鬆肩膀和手臂,儘量穩定下半身來瞄球。雙手放在左腿根部前面,向後揮桿的動作,讓左臂和桿軸形成一體,並利用左臂的旋轉,慢慢的揮高,絕不可以只靠手的力量抬高球桿。同時要等到桿頭拉到通過腳尖前面之後,才往Inside方向抬高。

向後拉桿時,必須直線把桿頭拉到右腳尖前面,然後保持雙肩和桿頭所構成的三角形,並且維持左臂和球桿的一體感,來向後揮桿。把桿頭向後拉到右腳尖前之後,便順著雙肩的旋轉,將桿頭往Inside方向揮高,當雙手抬高到右腰的高度時,再把左手脕輕輕的向左拇指方向彎曲(Wrist Cock),將球桿抬高到頂點。

從瞄球的姿勢,向後揮桿到頂點時,右膝絕不可移動,如果右膝向外移動的話,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扭動力就會減弱,而桿頭揮動的軌道也不會穩定。把球桿抬高到頂點時,背部要指向飛球方向,儘量不讓下半身的動作太大,只靠雙兼扭轉90度,如此才能獲得強大的扭轉力!

在這一段期間內,右膝必須保持瞄準時的姿勢,只利用雙肩的扭轉,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向後揮桿動作。把球桿向後揮到頂點時,雙肩必須扭轉到背部指向目標的程度,只要儘量減少頭部的上、下搖動,而把雙肩旋轉九十度的話,那麼桿軸自然會和地面及飛球線形成平行。

利用下半身的引導來下揮桿,並伸直右臂大力揮出

將杆子舉過頭頂的時候要注意扭胯,利用扭胯來作為引導。這時,要將左腳跟著地,並且要把左邊的膝蓋和腰收回來,跟著下身的扭轉,然後根據從肩膀到杆的順序會出去,要向下。揮杆的動作要由自己的下半身來領導。用左膝為尺規來瞄球的確定自己的站位,轉的時候要一下子轉回來。在擊球的時候一定要有信心,告訴自己可以打中。

不過此時,如果右手的力氣勝過左手時,等到桿頭擊中球以後,就不容易把球桿充分的揮出去。其中的要領為,只要用左手小指想把球桿往下拉的感覺來揮桿的話,就可以防止失誤。這時,不必去注意是否能擊中球的問題,只要把擊中球的那一剎那,也當成揮桿軌道中的一種要素揮桿就行了!而擊球後到擊球後餘勢的動作,要以縮緊左肘,儘量伸直右臂的方式,讓桿頭畫出較大的圓弧,以這種方式揮出去才好。

最後的擊完球動作,會形成左腳單腳站立的姿勢,此時,胸部和右膝,以及右腳背能夠指向前目標,同時左腳尖豎立起來,就算是很正確。為了要讓球桿能夠充分的揮出去,平常時應多多練習,並隨時都能保持這種姿勢才好。

高爾夫在最初的時候不像傳說中那樣,每個球場都是18洞。

那麼最初的高爾夫球場是幾洞?最初的高爾夫是什麼樣的呢?

1744年,歷史上第一場高爾夫比賽的舉辦的地—雷斯球場(Leith Links),當時的球洞數是5個,後來增加到7個。

這場比賽是由愛丁堡高球手榮譽團體(Honorable Company)舉辦的,他們主要是在雷斯球場打球。當時在雷斯球場出現的人,都是上流社會的佼佼者,在英格蘭的任何比賽中,他們都是最高級的一群。布萊克海斯(Blackheath)緊隨雷斯球場其後,也是從5個洞擴大為7個洞。布倫慈菲爾德(Bruntsfield Links)球場當時也只有5個洞,在1818年才擴展為6個洞。位於愛丁堡郊區的穆塞爾堡(Musselburgh)老球場很多年都是只有7個洞,直到1832年才增加到8個,這一狀況維持了將近40年之後才發生改變,球場在1870年增加到9個。因此,1851年建成的普裡斯維克球場(Prestcwick)當時雖只有12個洞,卻也沒有什麼不合時宜。

在1764年,乃至更早的時間裡,即便是神聖如聖·安德魯斯的老球場者也只有12個洞。這12個洞排列在一條線上,打球時,球手會在其中10個洞打兩次,一次向外打,一次往回打,一輪下來總共打22個洞。1764年,皇家古代高爾夫俱樂部決定把前4洞改為2個洞,球洞數為10洞,一輪中8個洞被打兩次,從而將一輪球減少到18個洞。這也是高球歷史上出現最早的一輪18洞形式。

當時間來到1857年時,老球場在8個雙果嶺上都增加第二個球洞,球場共有18個球洞,最終形成了現在的適合一輪打18洞的球場。這之後一切趨於穩定。在接下來的1858年,聖安德魯斯俱樂部宣佈會員之間的比賽都為一輪18洞。

據記載,蘇格蘭的蒙查斯林克斯球場(Montrose Links)在1810時有不少於7個洞,一輪球17洞。到1825年,該球場有14個獨立的球洞,一輪17洞,其中有3個洞打2次。從1866年一場比賽的記載看,一輪比賽打了25個洞。因此,在理論上講,在這個時間球場應該是已經有18個球洞的。後來,一張製作於1903年的New Circular 球場地圖顯示出該球場在1896就擁有18個球洞。

18洞一輪慣例與公開賽

從1872年開始,英國公開賽開始每年一屆在普裡斯維克(Prestwick)、聖安德魯斯(St Andrews)和穆塞爾堡(Musselburgh)三個發起球會舉辦。公開賽要求參賽選手完成36洞,因此,比賽在普裡斯維克舉行時需要打三輪,在聖安德魯斯時打兩輪,而在穆塞爾堡時則要打四輪。相比較而言,聖安德魯斯老球場的18洞看起來是最為合適的。因此,在1882年,普裡斯維克從12個洞擴展到18個洞。在1891年榮譽團體新建了莫里菲爾德(Muirfield)18洞球場之後,公開賽也從穆塞爾堡轉移到莫里菲爾德。這樣,舉辦公開賽的當時世界上三個最重要的球會都形成了18洞球場的形式, 18洞一輪比賽的慣例也因此確定了下來。

在1897年聖·安德魯斯皇家古代高爾夫俱樂部(R&A)被授權負責掌管英國的高爾夫規則,因此更進一步加強了18洞一輪比賽慣例的推廣。從1933年開始,18洞一輪比賽已經成為高爾夫比賽中的默認形式。不過,直到1950年這一慣例才被寫進高爾夫規則中。但是,到1919年R&A接手英國公開賽的舉辦權時,英國仍有一半以上的高爾夫球場是9個洞的。

旁證

由威士卡生髮出來的18洞

其實,在18洞一輪形成慣例之前,蘇格蘭的民間高球人士其實早已默認了這一形式。

工業文明前,由於蘇格蘭當地的山多,並且空氣濕潤,導致牧草可以很健康的生長,放眼網去,整片草原都是綠油油的草。但是冬天,這裡的氣候非常的冷。人們每當打球的時候總會帶威士卡一起去,打球之前喝一點來暖身子。因為一瓶酒18盎司,一瓶蓋一盎司。喝完酒時就正好是正好打完了,這時候酒也喝完了,天冷,無事可做,就只有回家了。時間長了,遍養成了這一習慣,後來的人們就認為必須要打18洞才算一場。

大約在1875年,老湯姆·莫里斯(Old Tom Morris)在對老球場的沙坑,球道和果嶺做過改善後,還設置了獨立的開球區域,這才形成了當前球場的格局。很多人把我們今天看到的“修指甲”的高爾夫球場歸功於老湯姆莫里斯。

不同的果嶺旗

老球場著名的雙果嶺解釋了前九與後九果嶺旗顏色不同的來源,因為在雙果嶺的球洞打球,你需要不同顏色的旗子來指明進攻的方向。不過,老球場第18洞一直保持著與最初前九相同的白色旗子。1867年,卡諾斯蒂(Carnoustie)球場在從原來的10個洞擴展為18個洞時,也採取不同顏色的果嶺旗。後來,其它球場也有前九和後九採用不同顏色的果嶺旗情況,很可能是誤會了這裡的情景,因為它們的球場並沒有雙果嶺的問題。

內外9洞

老球場與大多數早期的球場一樣,第9洞距離會所最遠。前九從會所開始向外打,然後再轉身往“內”打。直到20世紀的中後期的高爾夫球場,前後九洞才成兩個環狀,一輪球賽的開始和結束都在會所的旁邊的慣例才開始流行起來。

結語:怎麼樣,看了上面的介紹你又記住了多少呢?高爾夫球這項運動屬於高端運動,但是他活動量小,相對于不同的人群都是合適的運動。小動怡情,大動上身,運動量太大對身體是有害處的,尤其是對於年紀大的老年人,而且更容易受傷。但是高爾夫就不同了,這也就是他為什麼被大家廣泛認可的原因之一。高爾夫的發展歷史也算是悠久,這也可能就是他吸引人的另一個原因吧。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