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新生兒顱內出血該怎麼檢查 推薦三大治療法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病史和臨床表現僅能提供診斷線索。 腦脊液檢查如為均勻血性並發現皺縮紅細胞, 則有助於診斷, 但檢查正常亦不能排除本病, 且病情危重時不宜進行此操作。 影像學檢查有助確診, CT和B超掃描可提示出血部位和範圍, 有助於判斷預後, 那麼,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具體檢查方法有哪些?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檢查方法有:

一、實驗室檢查

1、血象

出血嚴重者, 可有貧血、血紅蛋白、血小板、血細胞比容下降。

2、血液生化檢查

生化檢查有CPK-BB活性增高, 血漿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比值增高有助診斷,

血氣分析呈代謝性及呼吸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 其他可有間接膽紅素增高, 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等。

3、腦脊液檢查

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及腦室內出血時可陽性, 臨床常因腦脊液檢查發現均勻一致的血性腦脊液而提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診斷, 表現為均勻血性, 皺縮紅細胞, 早期腦脊液紅細胞數量和蛋白含量增高, 部分病例白細胞增高, 以後腦脊液變為黃色和葡萄糖降低。 但是有些病例腦脊液不呈血性, 如對硬膜下出血和腦實質出血診斷沒有幫助, 且有誘發腦疝可能, 因此, 腰椎穿刺檢查正常亦不能排除本病, 且病情危重時不宜進行此操作, 因此不能將腰椎穿刺作為IVH的確診手段。

二、輔助檢查

1、顱透照

顱透照對診斷硬膜下血腫,

腦穿通畸形或腦積水有一定意義。

2、頭顱超聲

是診斷IVH的首選方法, 床旁連續頭顱超聲對早產兒IVH的開始時間, 出血部位及嚴重程度提供可靠的資訊, 而且價廉方便, 無須搬動患兒, 又無放射線損傷, 極低出生體重兒是易發生IVH的高危人群, 應常規進行頭顱超聲的篩查, 在生後3天, 1周, 1個月時各查1次。

治療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方法:

對於無明顯症狀的硬膜下出血患兒, 外科手術並不能改善其遠期預後, 但需臨床嚴密觀察, 若患兒病情穩定, 勿須手術。

一、加強護理

保持安靜, 減少搬動, 頭中位或右側臥位, 頭肩略墊高30°, 保持患兒體溫在35.5~36.5℃, 出生時即有症狀者, 宜推遲餵奶, 供氧, 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控制入液量, 寧少勿多, 每天50~60ml/kg。

二、控制出血

1、維生素K:可選擇使用維生素K11~5mg/次, 肌內注射, 1次/d, 連續3天, 也可選擇酚磺乙胺(止血敏), 卡巴克絡(安絡血)和血凝酶(立止血), 氨甲苯酸或氨基已酸等。

2、輸新鮮血漿或全血:每天10~20mg/kg。

3、維生素C:改善血管通透性, 有利於止血。

三、抗驚厥

為止血和防止新的出血, 應及時止驚, 需用抗驚厥藥物, 原則上選擇一種藥物, 劑量要足, 或兩種藥物交替使用, 用藥期間經常監測藥物血濃度, 用藥後密切觀察, 以驚厥停止, 安靜入睡, 呼吸、心率平穩, 掌指彎曲有一定張力為度。

1、苯巴比妥:控制新生兒驚厥首選, 首次給以負荷量15~20mg/kg, 肌內注射或靜脈緩慢注射, 如驚厥仍未控制, 可每隔10~15min再 給5mg/kg, 直到驚厥停止, 總量可達30mg/kg, 驚厥控制後, 12~24h開始給予維持量, 按每天5mg/kg, 分兩次靜脈或肌內注射,

每12小 時1次, 2~3天后改為口服維持, 與安定合用時注意到對呼吸抑制。

護理新生兒顱內出血時可採取的措施:

1、嚴密觀察病情 注意生命體征改變, 如意識形態、眼症狀、囪門張力、呼吸、肌張力和瞳孔變化。 仔細耐心觀察驚厥發生時間、部位, 避免漏診。 定期測量頭圍, 及時記錄陽性體征並與醫生取得聯繫。

2、保持絕對靜臥 減少雜訊, 一切必要的治療、護理操作要輕、穩、准, 儘量減少對患兒移動和刺激, 靜脈穿刺最好用留置針保留, 減少反復穿刺, 避免頭皮穿刺, 以防止加重顱內出血。

3、合理用氧 根據缺氧程度給予用氧, 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濃度。 病情好轉及時停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