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積水是指顱內腦脊液容量增加。
除神經體征外,
常有精神衰退或癡呆。
腦積水是因顱內疾病引起的腦脊液分泌過多或(和)迴圈、吸收障礙而致顱內腦脊液存量增加,
腦室擴大的一種頑症,
屬中醫“解顱”的範疇。
梗阻性腦積水是腦脊液迴圈通路受阻,
使腦脊液流入蛛網膜下腔(或小腦延髓池)的通路發生障礙所引起的病理現象。
其特徵是腦脊液過多的積聚,
導致腦室擴大,
顱內壓增高,
可伴隨繼發性腦實質萎縮。
其病理生理改變主要是由於在胚胎發育期間,
感染源在腦實質和室管膜內,
或有部分在腦膜內形成炎性浸潤,
致使腦脊液從腦室流向基底池的通路障礙(孔道狹窄或閉鎖),
或在妊娠期患維生素缺乏,
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
以及其它有害因素影響,
致使胚胎在發育形成過程中出現異常。
根據原蘇聯學者的研究,
在胚胎發育4個月前就存有生理性腦積水,
缺乏馬氏孔和路氏孔。
當胚胎發育到4個月以後,
上述孔道的開放,
使除側腦室外其它腦室的生理性積水很快消失,
由於腦脊液從側腦室流入第三腦室較為困難,
側腦室的生理性積水消除緩慢,
因此,
梗阻性腦積水可能在以下情況下發展起來:①生長發育過程停滯,
或正中孔和側孔缺損;②中腦導水管內的室管膜層生長過度,
阻塞了它的腔隙;③透明中隔退化停滯或停止,
掩蓋了室間孔,
這種
先天性腦積水往往伴隨各種各樣的發育缺陷,
如胼胝體缺如、小腦發育不全、巨腦回等。
在後天性病變中常見有:①中腦導水管狹窄(如膠質增生);②腦室炎性病變(如腦室炎);③占位性病變(如囊腫、腫瘤),
其病理改變主要是由於腦室和中腦導水管室管膜的炎症而發生腦脊液通路被腫瘤、結核、囊尾蚴、包蟲囊腫、外傷性或炎症性瘢痕、動靜脈瘤、出血性小腦浸潤壓迫阻塞所致。
在顱腦損傷的急性期,
腦脊液迴圈受阻及伴隨而來的腦積水,
有時是因凝血塊(由於腦室的嚴重出血或腦內出血灶的血塊破潰)所引起的,
此種病例常有中腦導水管受阻致大腦半球腦水腫逐漸加重。
梗阻性腦積水常常伴發積水性腦水腫,
這種類型的腦水腫實質上是由於腦室來的大量腦脊液浸潤萎縮的腦組織,
使之含有過量的組織液所致。
梗阻性腦積水可呈急性經過,
也可發展為漸進型。
同時,
按其病理過程亦可區分為進行期和穩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