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手足口病三大系統的表現 中藥西藥皆可治療

臨床上, 3歲以下兒童的手足口病發病率最高, 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 通常, 患兒症狀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 以下具體去瞭解下寶寶手足口病的表現。

神經系統表現:

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譫妄甚至昏迷;肢體抖動, 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 查體可見腦膜刺激征, 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巴氏征等病理征陽性。

呼吸系統表現:

呼吸淺促、呼吸困難或節律改變, 口唇紫紺, 咳嗽, 咳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樣痰液;肺部可聞及濕囉音或痰鳴音。

循環系統表現:

面色蒼灰、皮膚花紋、四肢發涼, 指(趾)發紺;出冷汗;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 心率增快或減慢, 脈搏淺速或減弱甚至消失;血壓升高或下降。

對大家來說, 對手足口病最為關注的就是如何治療了。 為此, 小編列出一些治療手足口病的中西藥物, 可供參考。

西藥治療

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 主要是對症處理, 服用B族維生素、維生素C、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干擾素等)、解熱鎮痛劑等。

阿昔洛韋:治療劑量為20毫克/公斤體重, 加入10 %葡萄糖液100 毫升靜脈滴注, 1次/天;或者口服阿昔洛韋5~10 毫克/公斤體重/天, 分3~4次服。 阿昔洛韋作為一種高效廣譜的抗病毒藥物, 具有明顯縮短發熱及皮損癒合時間,

減輕口腔皰疹疼痛的作用。

更昔洛韋:治療劑量為5~10 毫克/公斤體重, 加入10 %葡萄糖液100 毫升靜滴, 1次/天, 療程3~5 天。

干擾素:治療劑量為100萬單位, 肌肉注射, 1次/天。 有研究表明, 干擾素聯合中藥製劑(如小兒清熱甯)治療手足口病具有明顯療效。

利巴韋林:利巴韋林作為抗病毒的常用藥, 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肯定。 治療劑量為10 毫克/公斤體重, 加入10 %葡萄糖液100 毫升靜滴, 1~3次/天, 療程3 天;或者口服利巴韋林含片1/4~1/2片, 4次/天。

思密達:思密達對消化道的病毒、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有較強的固定、吸附和清除作用, 對消化道黏膜有很強的覆蓋能力, 能與黏液蛋白相結合, 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數的防禦功能, 促進上皮組織恢復和再生。 對於手足口病患兒特別是口腔潰瘍嚴重的患兒,

以適量思密達用溫開水攪成糊狀, 分別於早、午、晚飯後及睡前塗於口腔潰瘍局部, 可明顯縮短小兒口腔潰瘍的癒合時間。 思密達口味香甜, 患兒易於接受。

中藥方劑治療

中醫認為本病屬中醫“濕溫”、“時疫”等範疇。 病因為濕熱疫毒, 多因內蘊濕熱, 外受時邪, 留於肺、脾、心三經而成。 外邪自口鼻而入, 侵襲肺、脾二經, 肺主皮毛, 故初期多見肺部症狀, 如發熱、流涕、咳嗽;脾主四肢, 開竅於口, 手足口受邪而為水皰, 口舌生皰疹、潰瘍。

近年中醫以清熱解毒祛濕為主要原則, 採用自擬方或成方為基礎, 隨症加減治療本病, 效果很好。 如採用以清熱解毒、清心瀉脾為主的清熱瀉脾散共治療50例患兒, 痊癒36例,

有效13例, 無效1例, 痊癒率72 %, 總有效率98 %。

清熱瀉脾散:金銀花、蒲公英、黃芩各10克, 連翹9克, 野菊花、赤芍、大青葉各12克, 石膏15~30克。 兼高熱有肝風內動者加羚羊角、蟬蛻;兼心火熾盛者, 合導赤散;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生地黃、薏苡仁;兼陰虛者加麥冬、知母;兼風熱犯肺者加桑葉、苦杏仁。 每日1劑, 水煎分2次服。

患兒家長如何做好家庭護理措施呢?

消毒隔離:患兒在及時就醫的同時, 避免與外界接觸, 一般需要隔離2周,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患兒用過的物品要徹底消毒, 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 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暴曬。

清潔物品、開窗通風:手足口病患兒衣服、被褥要清潔, 衣著要舒適、柔軟, 經常更換。 寶寶的房間要定期開窗通風,

保持空氣新鮮、流通, 溫度適宜。 減少人員進出寶寶房間, 禁止吸煙, 防止空氣污濁, 避免繼發感染。

口腔清潔:手足口病患兒會因口腔疼痛而拒食、哭鬧不眠等, 要保持口腔清潔, 飯前飯後用生理鹽水漱口, 對不會漱口的小兒, 可以用棉簽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 亦可口服維生素B2、維生素C, 輔以超聲霧化吸入, 以減輕疼痛, 預防手足口病細菌繼發感染。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