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七節 外耳道炎和癤

外耳道炎和癤都是感染性疾病, 日常生活中由於細菌感染, 如果不及時治療嚴重的話就有可能引起外耳道炎和外耳道癤, 那麼醫學上怎樣進行治療外耳道炎和外耳道癤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一、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膚及皮下組織的彌漫性炎症, 分急、慢性兩類。 急性外耳道炎致病原因多為外耳道損傷或皮膚浸漬上皮軟化後, 細菌感染引起。 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常見。 慢性外耳道炎可因急性外耳道炎治療不徹底,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膿液刺激,

或黴菌感染所致。 一種少見的惡性壞死性外耳道炎, 發生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免疫缺陷的病人。 其致病菌多為綠膿桿菌, 病情嚴重而預後不佳。

(一)診斷

1.急性外耳道炎有耳脹, 癢, 疼痛和聽力減退。 輕者外耳道皮膚彌漫充血, 重者耳道充血且有腫脹, 表皮潰爛, 並有白色皮屑附著及粘膿性分泌物。 外耳道變窄, 使鼓膜窺不清, 聽力障礙。

2.慢性外耳道炎僅有耳癢, 耳內不適感。 外耳道皮膚呈充血, 增厚。 耳道內有白色鱗屑狀痂皮。

3.黴菌性外耳道炎有耳癢, 耳內悶脹感, 可伴有耳鳴及聽力障礙。 外耳道壁及鼓膜上附著黴痂, 表面可見粉末狀物或絨毛狀物。 黴痂去除後, 外耳道皮膚充血糜爛。 取黴斑真菌塗片, 找到真菌絲或芽胞狀物,

診斷確立。

4.壞死性外耳道炎發病多為單耳, 症狀表現為持續耳劇痛伴流膿, 病變呈進行性加重, 侵犯骨質累及莖乳孔和頸靜脈孔時, 可出現Ⅶ、Ⅸ、Ⅹ腦神經癱瘓。 晚期常因顱內靜脈血栓形成, 腦血管意外, 腦膜炎、腦膿腫等死亡。 檢查可見外耳道腫脹, 充滿膿性分泌物。 外耳道峽部底壁有感染性肉芽組織, 此為一特徵性體征。 膿培養為綠膿桿菌, 查尿和耐糖試驗有糖尿病, 年老體弱者則更支援該病的診斷。

(二)治療

1.急性外耳道炎局部治療以雙氧水清洗外耳道後, 滴用抗生素滴耳液, 或滴用含可的松的複方抗生素滴耳劑, 全身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對症可用止痛藥。

2.慢性外耳道炎局部可滴用4%硼酸酒精止癢。

戒除挖耳習慣, 注意耳道清潔乾燥。

3.黴菌性外耳道炎滴用1~2%麝香草酚酒清。 對細菌和真菌的混合感染, 可以交替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製劑。 此外還可以口服制黴菌素或曲古黴素等。

4.壞死性外耳道炎早期全身給予大劑量有效抗生素, 局部應行根治性清創手術, 以免因感染擴散而死於併發症。 嚴格控制糖尿病。

二、外耳道癤

外耳道癤是外耳道軟骨部毛囊、皮脂腺的化膿性細菌感染性疾病。 一般因掏挖耳損傷皮膚或耳道進水, 表皮軟化, 細菌感染引起, 多為單發, 少數可為多發或屢發。 外耳道骨部沒有毛囊, 不會發生外耳道癤, 故該病又稱急性局限性外耳道炎。

(一)診斷

現代醫學

1.主要症狀為劇烈耳痛, 咀嚼、張口及呵欠時疼痛加劇。

重者耳痛放射至同側頭部, 可有聽力減退。 嬰幼兒不能主動陳述耳痛, 表現為哭鬧不安, 向患側臥時加重。 尚可有體溫升高或腹瀉。

2.檢查時牽拉耳廓或按壓耳屏疼痛加重。 外耳道軟骨部局限性紅腫, 可見一個或多個半圓形隆起, 觸痛明顯。 發病4~5天后, 癤腫成熟, 頂部可見黃色膿點, 破潰後可見稠純膿少許。

3.鼓膜正常或輕度充血, 因外耳道腫脹, 鼓膜常不易窺及。 可有耳前、耳後或耳下淋巴結腫大, 壓痛。

4.對反復屢發的病例, 注意詢問有無糖尿病史, 必要時查血糖。

5.嚴重病例可引起耳後軟組織腫脹, 應與急性乳突炎鑒別。 耳後淋巴結化膿引起的膿腫發生位置在乳突骨膜之上, 要注意與耳後骨膜下膿腫鑒別。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乳突X線攝片,

不難區別。

中醫學

外耳道炎屬中醫“耳瘡”範疇, 外耳道癤屬中醫“耳癤”範疇。 兩病的病因大致相同, 多由於挖耳損傷耳道, 風熱之邪乘機侵襲, 或因污水入耳, 膿耳之膿液侵漬染毒而發。 苦熱毒壅, 兼挾濕邪, 引動肝膽火熱循經上乘, 蒸灼耳道, 壅遏經脈, 逆於肌膚而致耳道漫腫赤紅。

1.辨證依據:耳瘡、耳癤均發於耳道上, 耳瘡疼痛較輕, 局部呈彌漫性紅腫, 或有滲液。 耳癤疼痛較劇, 耳道上局限性紅腫突起如椒目, 或有膿頭。

2.臨床分型

(1)耳部灼熱疼痛, 張口、咀嚼或牽拉耳殼壓迫耳屏時疼痛加劇。 查見耳道局限性紅腫, 隆起如椒目, 或彌漫性紅腫, 表面有黃白色分泌物。 全身症候可見惡風發熱, 頭痛, 周身不適, 舌質紅苔白, 脈浮數者為風熱邪毒型。

(2)耳部疼痛較劇,痛引腮腦,耳前或耳後舋核腫大疼痛,如腫塞耳道,可出現暫時聽力減退。查見耳道局限紅腫,高突如半球狀,頂部可見黃色膿點,周圍肌膚紅赤,破後有少許膿血流出;耳瘡則漫腫紅赤為甚,兼見黃色滲液。全身症候可有發熱或寒熱往來,口苦咽幹,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者為肝膽濕熱型。

二、治療

現代醫學

1.全身應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控制感染。耳痛可用鎮痛劑。

2.局部治療

(1)癤腫未成熟前可局部熱敷,紅外線照射,促進炎症消退或癤腫成熟。耳道內可填10%魚石脂油紗條或紅黴素軟膏,每日更換1次。

(2)癤腫形成後可切開排膿,切口方向應與外耳道縱軸平行,以防外耳道狹窄。排膿後應經常清除膿液,並滴4%硼酸酒精,保持外耳道清潔,以防復發。

中醫學

1.治療原則:風熱邪毒外侵宜疏風清熱,解毒消腫;肝膽濕熱上蒸宜清瀉肝膽,利濕消腫。

2.治療方法

(1)風熱邪毒型:①外治:用黃連30g、當歸15g,黃柏30g,生地30g,薑黃10g。浸入麻油內1天,用文火熬煎至藥枯,去渣濾清,加入黃蠟,文火徐徐收膏。塗敷局部,每日1次。有膿頭者切開或挑破排膿後再敷藥。②針灸療法:針刺合谷、內關、少商等穴,每日1次。③內治:用銀花藤、野菊花各3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天癸子15g,連翹15g,薄荷10g,大力子15g,荊芥10g,葛根10g。水煎,每日1劑,分4次服。

(2)肝膽濕熱型:①外治:同上。②內治:用銀花15g,紫花地丁15g,連翹15g,黃連10g,夏枯草15g,丹皮10g,赤茯苓15g,梔子10g,膽草5g,柴胡10g、木通10g。水煎,每日1劑,分4次服。

結語:通過上文的瞭解,我們知道外耳道炎和癤的病症特點,所以我們不能小看病菌的危害,當發現生活中有細菌感染一定要及時的去治療,稍不留神可能就會影響皮膚組織,從而危害人體健康。

脈浮數者為風熱邪毒型。

(2)耳部疼痛較劇,痛引腮腦,耳前或耳後舋核腫大疼痛,如腫塞耳道,可出現暫時聽力減退。查見耳道局限紅腫,高突如半球狀,頂部可見黃色膿點,周圍肌膚紅赤,破後有少許膿血流出;耳瘡則漫腫紅赤為甚,兼見黃色滲液。全身症候可有發熱或寒熱往來,口苦咽幹,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者為肝膽濕熱型。

二、治療

現代醫學

1.全身應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控制感染。耳痛可用鎮痛劑。

2.局部治療

(1)癤腫未成熟前可局部熱敷,紅外線照射,促進炎症消退或癤腫成熟。耳道內可填10%魚石脂油紗條或紅黴素軟膏,每日更換1次。

(2)癤腫形成後可切開排膿,切口方向應與外耳道縱軸平行,以防外耳道狹窄。排膿後應經常清除膿液,並滴4%硼酸酒精,保持外耳道清潔,以防復發。

中醫學

1.治療原則:風熱邪毒外侵宜疏風清熱,解毒消腫;肝膽濕熱上蒸宜清瀉肝膽,利濕消腫。

2.治療方法

(1)風熱邪毒型:①外治:用黃連30g、當歸15g,黃柏30g,生地30g,薑黃10g。浸入麻油內1天,用文火熬煎至藥枯,去渣濾清,加入黃蠟,文火徐徐收膏。塗敷局部,每日1次。有膿頭者切開或挑破排膿後再敷藥。②針灸療法:針刺合谷、內關、少商等穴,每日1次。③內治:用銀花藤、野菊花各3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天癸子15g,連翹15g,薄荷10g,大力子15g,荊芥10g,葛根10g。水煎,每日1劑,分4次服。

(2)肝膽濕熱型:①外治:同上。②內治:用銀花15g,紫花地丁15g,連翹15g,黃連10g,夏枯草15g,丹皮10g,赤茯苓15g,梔子10g,膽草5g,柴胡10g、木通10g。水煎,每日1劑,分4次服。

結語:通過上文的瞭解,我們知道外耳道炎和癤的病症特點,所以我們不能小看病菌的危害,當發現生活中有細菌感染一定要及時的去治療,稍不留神可能就會影響皮膚組織,從而危害人體健康。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