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癲癇之元神失控病機

——髒氣不平, 逆氣犯腦, 神機受累

癇病是由先天或後天因素, 使臟腑受傷, 神機受損, 元神失控所導致的一種反復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病證, 亦各“癲癇”, 俗稱“羊癲瘋”。 臨床以突然意識喪失, 甚則僕倒, 不省人事, 強直抽搐, 口吐涎沫, 兩目上視或口中怪叫, 移時蘇醒, 如常人為特徵。 又稱為“癇證”、“癲癇”、“羊癲瘋”等。 自新生兒至老年均可發病。 發作前可伴眩暈、胸悶等先兆, 發作後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狀。

癲癇包括原發性癲癇和繼發性癲癇, 出現大發作、小發作、局限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等不同類型。

癲癇病的形成, 大多與七情失調、先天因素、腦部外傷、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或身患其它疾病是為癇病的主要病因,

痰瘀濁邪蒙閉腦竅, 竄走經絡則是造成癲癇發作的直接因素。 本病機理可概括為臟腑機能失調整, 陰陽升降失職, 以致風、痰、火、氣交雜, 但以腦髓神機受累為主, 與肝脾心腎關聯密切。 如肝腎陰虛, 水水涵木, 木旺化木, 熱極生風, 肝風內動, 出現肢體抽搐, 角弓反張。 若脾虛不能運化, 津液水濕積聚成痰, 痰迷心竅, 則出現神不守舍, 意識喪失。 髒氣不平, 氣血逆亂犯腦是為癲癇發作的病機特點, 內風是其發病動因, 實邪閉竅為風動的內在因素, 脾胃失職是為病機關鍵。

癲癇之元神失控病機

腦為至清至粹至純之髒, 為真氣之所聚。 所聚之真氣,

依賴經絡系統, 調配五臟, 保持人體內外協調。 升降出入, 無器不有, 中醫理論認為“升降出入”是人體臟腑、經絡、陰陽、氣敵國機能活動的基本形式。 “升降”主要是升清陽、降濁陰;“出入”主要是攝取營養, 排泄廢物, 升降出入是機體健康的標誌。 相反, 任何疾病無不以升降出入異常為其病理基礎。 但因所受病邪、損害臟腑、逆亂部位不同, 而所罹疾病、所見證候及至所用治療均迥然有別。

在《內經》中, 已經認識到臟腑經絡功能失調在癇病病機中的作用, 如《素問·大奇論》曰“心脈滿大, 癇瘛筋攣, 肝脈小急, 癇瘛筋攣”, “二陰急為癇厥”。 《靈樞·邪氣藏病形》曰“肺脈急甚為癲疾”, “脾脈急甚為瘛從”, “腎脈急甚為骨癲”。

至唐宋, 許多醫家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

進一步認識到臟腑經絡失調是發生癇病的物質基礎。

宋·陳無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也強調“夫癲癇病……但一髒不平, 諸經皆閉, 隨其髒氣, 證候殊分”。 宋·嚴用和在《濟生方·癇病論證》中以五畜應五臟的角度論證了癇病的發病機理, 認為癇病皆因相應的臟腑為邪氣所幹而致自身功能失調而引起, 其雲“夫癇病者……原其所自, 皆由驚動髒氣不平, 鬱而生涎, 閉塞諸經, 故有是證”。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驚癇》雲 “少小所以有癇病及痙病者, 皆由髒氣不平故也”。 《普濟方·嬰兒一切癇門》中記載 “其髒堅固不受邪。 若風熱蘊積乘於心, 則令恍惚不安, 精神離散, 營衛氣亂, 陰陽相病, 故發為癲癇也。 ”

清·陳夢雷在《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用·小兒驚癇門》中說得更明確“癲疾者,

逆氣之所生也, 故因氣上逆而發為癲疾”。 總起說來, 癲癇發作期的病機主要是“髒氣不平”, “營衛氣亂”, “逆氣之所生也”, 是“氣”功能的紊亂。

氣血逆亂與升降失常關係密切, 無論年幼、年老體衰、外傷、內傷、憂思惱怒等誘因, 因氣虛、陰虛、風火、痰濁、血瘀皆能使“濁邪”上乘清竅, 干擾神明, 此即清濁升降失去常態, 可以說是氣血逆亂的本源。

癲癇病後, 多突然出現一時意義喪失、肢體抽搐, 或作異常吼叫等症, 此因氣血逆亂犯腦而致元神失控。 聯繫到治療應從整體上糾正人體氣血運行的紊亂, 促進神明的恢復、為求使癇病的病理狀態迅速得到改善。 再者, 依據髒氣不平, 升降逆亂導致癇的認識, 應結合臟腑偏勝,

把調理氣機升降作為癇病急性期治療的關鍵所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