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氣虛弱
辨證要點:食少納呆, 食後脘腹脹滿, 大便溏薄, 少氣懶言, 四肢倦怠, 眩暈時作, 動作遲緩, 面色萎黃不華。 舌質淡, 苔白、脈緩弱。
病因病機:多由飲食失調, 或勞倦損傷, 或吐瀉太過所致, 變可由其它疾病的影響, 如肝病乘脾犯胃, 導致脾胃虛弱。 脾胃之氣不足, 則受納和健運不利, 故食欲不振, 納少, 食後脹滿, 大便溏薄;脾胃氣虛, 氣血生化不足, 四肢肌肉無以充養, 故少氣懶言, 四肢倦怠, 消瘦, 面色萎黃不華, 舌淡, 脈緩弱無力。
2、脾氣下陷
辨證要點:頭暈目眩, 語言低怯, 氣短乏力, 自汗食少, 食入則脹, 脘腹重墜,
病因病機:多由脾虛、中氣不足發展而業, 也可由久泄久利或過度勞倦所致。 脾氣不升而下陷, 清陽之氣不能上煦於頭, 故目眩頭暈;中氣虛弱, 宗氣化生不足, 故氣短, 語言低怯, 倦怠乏力;脾不健運, 故食入則脹;氣虛無以固表, 故自汗出;中氣下陷, 升舉固攝無權, 故脘腹重墜, 便意頻繁, 或脫肛或子宮下垂等。
3、脾不統血
辨證要點:便血, 肌衄, 或婦女月經過多, 崩漏以及其它出血等, 同時還可兼見脾氣虛或脾陽虛的證候。
病因病機:多由於病久脾氣虛損, 或因勞倦傷脾, 以致中氣虛而統攝無權所致。 脾氣有統攝血液的功能, 虛則氣弱不能統攝, 以致血液不能循經而行, 溢於肌膚, 則見皮下出血;溢於胃腸,
4、脾陽不振
辨證要點:目神呆滯, 納呆腹脹, 脘腹痛而喜按喜溫, 口淡不渴, 四肢不溫, 大便稀溏, 或肢體浮腫, 小便不利, 或白帶清稀而多。 舌質淡嫩, 苔白滑, 脈沉細或遲弱。
病因病機:脾陽不振多由脾氣虛發展而來, 也可因飲食失調, 過食生冷傷害脾陽所致。 因陽虛而生寒, 故又稱脾寒證。 脾陽虛則運化無權, 故納減腹脹, 大便溏泄稀薄, 證屬虛寒, 故脘腹疼痛喜按喜溫;中焦虛寒, 故口淡不渴;陽虛無以溫煦, 所以四肢不溫;水顯不能運化, 故小便不利, 流溢於肌膚則肢體浮腫;滲於下則白帶清稀而多。
5、痰濕困脾
辨證要點:表情呆板, 神識迷蒙, 脘腹脹悶, 不思飲食,
病因病機:多因貪涼飲冷, 過食生冷瓜果, 致寒濕停於中焦, 或因冒雨涉水, 居處潮濕, 遂使寒濕內侵;或因內濕素盛, 中陽被困, 以致寒濕內生所致;脾為寒濕所困, 運化失司, 升降失常, 故脘腹脹悶, 不思飲食, 泛惡欲吐, 腹痛溏泄;寒濕滯於經脈, 阻塞外榮, 所以肌膚、面色萎黃不澤;寒濕內困, 津液不傷, 故口淡不渴。
6、脾胃濕熱
辨證要點:脘腹痞悶, 嘔惡厭食, 肢體困重, 大便溏泄, 小便短赤不利, 或面目肌膚發黃, 或常皮膚發癢, 或有身熱起伏, 汗出熱不解, 舌苔黃膩, 脈濡數。
病因病機:多由感受濕熱之邪, 或飲食不節, 過食肥甘厚味, 釀成濕熱, 內蘊脾胃所致。
7、胃腸積熱
辨證要點:興奮躁動, 心煩懊惱, 甚或譫妄狂越。 脘腹灼熱, 渴喜冷飲, 口中臭穢, 牙齦腫痛, 大便秘結。 舌紅苔黃, 脈滑數。
病因病機:胃腸積熱與情志鬱火相並, 擾亂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