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癇小兒居多。 小兒稟稚陽之體, 多因飲食不節, 或食中受驚, 食不運化, 或脾胃積熱, 壅塞中焦, 以致食宿為痰, 痰積生熱, 熱盛動風, 諸邪雜致, 閉塞竅絡而發為本病。 《醫學金鑒·食癇》指出“食癇者其病在脾, 因小兒乳食過度, 停結中脘, 乘一時痰熱壅盛, 遂致成癇”。
食癇的臨床表現
發病時面色發青, 劇烈腹痛, 吞吐不利, 或嘔吐酸臭痰涎, 大小便不正常, 兩眼發直, 四肢抽動。 未犯病時可見面色發黃, 脘腹脹滿面, 消穀善饑, 或愛食異物如茶葉、煤渣等。 舌苔厚濁、脈沉滑。
食癇的特點
1、多發生于嬰幼兒, 一般發作與飲食不當密切相關;
2、發作時面黃滯, 肚腹膨脹或疼痛, 吐瀉酸臭, 可以突然栽倒、抽搐、口吐涎沫, 往往伴有大小便失禁, 脘腹滿硬, 也可見劇烈腹痛、嘔吐者。
食癇多兼熱、痰、風, 故治療在消導積滯的同時, 要配合清熱、祛痰、熄風。
腹型癲癇是一種比較少見的植物神經性癲癇, 中醫也可歸類到腹痛證, 在癲癇分證中多可歸類到食癇, 以兒童為最多見, 臨床以發作性劇烈腹痛為臨床特徵。 有突發性、反復性, 自解必等特點, 病程長, 其證治規律不同於一般性腹痛。 多以臍周或上腹部劇烈疼痛為核心症狀, 以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為常見症狀。 部分患兒可伴有定向力障礙、意識障礙等。
本病證病位在腦, 涉及脾胃, 飲食不節, 傷及脾胃致痰濁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