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社會青年群體性事件的的心理解讀

2011年, 在一系列國家和地區的街頭政治運動中, 青年人是參與其中的主要力量。 社會群體性事件背後隱藏著深層的社會心理學機制, 是有規律可循的。

社會群體性事件的三大成因

任何一起社會群體性事件都會經歷前期醞釀、導火索和爆發維持三個階段。 在醞釀期, 負面情緒的長期累積、群體效能感和群體認同是形成社會群體性事件的三大成因。

比如, 在多起社會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中, 大部分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憤怒的大學畢業生或數量龐大的失業青年。 由於這幾年全球經濟不景氣和行業競爭加劇,

年輕一代雖然接受了更好的教育, 卻面臨畢業後失業的嚴酷考驗, 生活水準和發展機會反而比不上父輩。 這種心理落差導致青年人對社會的強烈不滿, 他們舉行示威遊行, 甚至走上對抗、暴力騷亂的道路以發洩鬱積已久的情緒。

當參與到群體性事件中時, 人群的數量越龐大, 參與者的效能感就越高, 即參與者可以感受到集體的力量, 並相信能夠通過集體的共同努力而改變目前自己所處的不利地位。 比如在中東和非洲一些專制政體的國家, 一旦民眾感受到集體的力量, 這股力量甚至可以強大到影響國家政權, 引起政局的動盪。

此外, 在青年人群體中, 群體認同這一因素非常顯著, 因為該群體具有共同的問題訴求、共同的生理年齡特點以及共同的社會身份地位,

這形成了一股無形的凝聚力, 會吸引更多的旁觀者參與, 也會讓參與社會群體性事件的人做出更加一致的行為。

當民眾內心具備了負面情緒積累、效能感和認同感三大心理要素時, 大規模的社會群體性事件可以說一觸即發。 但是, 人們將某種行為意願最終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往往還需要一個導火索, 通常是一件初看起來並不起眼的社會事件。 比如中東突尼斯一名失業男青年的自焚事件、英國倫敦一名青年男子與員警交火的中槍事件等。 首先, 在導火索事件中, 衝突雙方的互動方式決定了群體性事件爆發與否。 當警方傾向於將所有參與者都視為“暴徒”時,

參與者就更容易採取極端和衝動的手段。 即高壓措施如果運用不當, 會反過來促使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後來“回報”真正的“暴徒行為”。

再加上青年人群體本身具有情緒易激怒、叛逆、行為易衝動等心理特點, 很容易演化為大規模的社會群體性事件。 因此, 從社會群體性事件的類型來看, 青年人主要參與以具體利益為訴求的社會性事件和以情緒感染為特徵的情緒衝動型事件兩類。

如何預防和疏導

預防是指在事件尚未發生時, 及時洞察和分析社會群體性事件的誘發因素, 開展有針對性的工作, 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在資訊時代背景下, 加強資訊的公開、透明和權威發佈, 是避免事態惡化的關鍵。

傳統的那種資訊封鎖和壓制在網路資訊社會不僅不能奏效, 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資訊不透明和以訛傳訛容易造成謠言, 而謠言的傳播是以宣洩、焦慮和憤怒等不良情緒反應為基礎的。 國內最近幾年社會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都與大量謠言流傳有關。 因此, 政府相關部門應該選擇科學的資訊發佈形式和方法, 避免被謠言左右的民眾作出草率判斷。

要加強對群聚場所的管理。 社會群體性事件在發生的過程中, 會通過情緒感染和行為模仿的社會心理學機制進一步演化。 這些機制發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場所。 一旦群體性事件發生之後, 要想通過警力驅散群眾, 效果非常有限。 單靠從外部施壓, 這會導致群體的進一步團結;也不能依靠以暴制暴,

這會導致惡性循環、衝突升級。 比較好的辦法是加強對群聚場所的管理, 要採取果斷的措施讓旁觀者離開群體, 並打消其加入群體的念頭。

最後, 在社會層面提倡積極的群體活動。 青年人剛走過澎湃的青春期, 處在強烈的自立願望與社會經驗相對缺乏的心理準備狀態, 參與社會群體活動可以使他們更容易發展出群體意識, 從而完成向成人發展的過渡。 因此, 要在國家和社會各個層面提倡適合青年人特點的集體活動, 以滿足其自身發展的需要。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如何改變性變態的心理

    假如你是一個同性戀,那麼你會怎麼樣對待自己的未來呢? 善待自己,但是很多時候、很多人都會被世俗所逼迫,最後讓自己做很多不必要的決定,讓你沒有辦法想到開心,想到快樂!比如家裡父母讓你結婚,你又是獨生子... [詳細答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