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出橋腦根處(REZ)被走行的小動脈壓迫, 是構成面肌痙攣的主要誘因, 這些血管有小腦前下和後下動脈, 也有曲張的粗大靜脈。 人到中年以後, 這些正常和神經交叉壓迫的血管開始硬化, 血壓升高, 長期壓迫神經可引起脫髓鞘變性, 使神經軸索間發生串電現象, 興奮由傳出而變成傳入, 可有大量異常電位蓄積和發放, 可引起面肌痙攣發作。 此論點還可用以解釋三叉神經痛和舌咽神經痛的病因。 但近年來也有不少學者持否定意見, 因為有很多人面神經被血管壓迫並不發生面肌痙攣, 而面肌痙攣病人有20%~30%查不到神經受血管壓迫。
開始為一側眼瞼跳動, 逐漸由上向下可擴展到半側面肌, 嚴重才可累及頸及肩部肌群。 這種不自主痙攣, 自己不能控制, 情緒緊張、過度疲勞可誘發或使病情加重。 據測試, 這種面肌同步放電為每秒350次, 表現為眼瞼緊閉, 口角歪斜, 一次抽搐時程者數秒, 長者數分鐘, 間歇期長短不定, 發作時患者心煩意亂, 視物不清, 偶有面部酸痛、鼻塞和頭痛者。 一般睡眠中不發作, 但也有11%的病人于睡中仍照常抽動, 影響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