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緩脈之單脈介紹

《脈經》:“寸口脈緩, 皮膚不仁, 風寒在肌肉, 關脈緩, 其人不欲食, 此胃氣不調, 脾氣不足。 尺脈緩, 腳弱下舯, 小便難, 有餘瀝。 ”

《脈訣》:“緩主四肢煩滿, 氣促不安。 緩脈關前搐項筋, 當關氣結腹難伸, 尺上若逢瘴結冷, 夜間常夢鬼隨人。 ”

《括人書》窪:“緩則為虛, 太陽病其脎緩者為傷風。 惟脾得之即是本形。 ”

《三園方》:“緩為在下, 為風、為寒、為弱、為痹, 為疼痛、為不仁、為氣不足、為眩暈。 ¨

《診家樞要》:“緩以氣血向衰, 故脈體為徐緩爾。 為風、為虛、為痹、為弱、為痛, 在上為項強, 在下為腳弱口左寸緩, 心氣不足, 怔仲多忘, 亦主項背急痛, 關緩風虛, 眩暈腹脅氣結,

尺緩腎虛冷, 小便數, 女人月事多;右寸緩, 肺氣浮, 言語氣短;關緩, 胃弱氣虛;尺緩下寒, 腳弱, 風氣秘滯。 ”

《瀕湖脈學》:“緩脈榮衰衛有餘, 或風、或濕、或脾虛, 上為項強下瘺痹, 分別浮抗大社區、寸緩風邪項背拘, 關為風眩胃家虛, 神門濡泄或風秘, 或是蹣跚足力迂。 ”

《診家正眼》:“緩為胃脈, 不主於病, 取其兼見方可斷證。 ”

《醫學入門》:“緩為正緩脈之本, 非時得之氣血虛, 在上項強下腳弱, 右尺單見命將殂。 ”

《古今醫統》:“緩為風熱膚頑瘺痹, 小兒風熱, 緩生急死。 ”

《脈確》:“肌肉不仁緩在寸, 關知脾胃食難磨, 尺為腳弱下身腫, 小便難而餘瀝多。 ”

《醫宗金鑒》:“緩濕脾胃。 ”

《脈訣刊誤集解》:“來往尋之狀若遲, 腎間生氣耳鳴時;邪風積氣來沖背, 腦後三針痛則移。 緩脈關前搐項筋,

當關氣結腹難伸, 尺上若逢症冷結, 夜間常夢鬼隨人。 ”

《脈訣啟悟注釋》:“緩為胃氣, 亦主濕邪, 胃氣非病, 濕以證驗。 ”《脈學闡微》:“瘡瘍及瘧疾之後, 餘熱未清, 其證多煩熱口臭腹滿者, 多緩脈。 若病後外邪肅清。 而氣血疲憊, 亦可見緩脈。 左寸, 心虛怔忡、健忘胸滿、氣短、左關, 風虛眩暈、左脅脹悶不適, 左尺, 腰痛足瘺, 小便數、遺精;右寸, 肺虛、咳逆、氣短;右關脾虛脘滿, 取脹、食少;右尺, 腹冷泄瀉, 少腹冷痛。 ”

綜諸索所盲, 緩脈先分平脈、病脈。 李中神說:“緩為胃脈, 不主於病, 取其兼見, 方可斷證。 ”張景嶽說:“凡從容和緩, 浮沉得中者, 此自平人之正脈。 ”郭元峰說:“緩為脾脈, 主乎中, 應乎肌肉, 陽寸陰尺, 上下同等, 不浮不沉, 不大不小, 不徐不疾, 不微不弱, 和緩有力,

鼓指有神, 此乃有胃氣雍容和緩之緩脈也。 又有緩遲之緩, 緩縱之緩, 是皆有病之脈, 非真緩脈也。 ”徐靈胎更說:“按緩脈以寬舒和緩為義, 緩而和勻, 不浮不沉, 不大不小, 不疾不徐, 意思欣欣, 難以名狀者, 真胃氣脈也。 有胃氣則生, 無胃氣則死, 緩之於脈大矣哉!”

緩脈主病, 以濕邪為常見, 所以徐靈胎說:“緩主濕邪。 ”而緩脈有相兼脈之不同, 及其有力無力之區別, 所以緩脈主病, 又有虛實寒熱之分。 如王叔和以脈緩主氣虛, 寸緩衛氣虛, 關緩脾胃虛, 尺緩腎氣虛。 滑壽以氣血俱虛, 瀕瀕以榮虛衛有餘。 汪機以腎氣虛。 張景嶽謂緩而滑大者多實熱, 緩而遲細者多虛寒。 黃官繡也認為:“緩脈尤必察有無力, 以為區別。 如使緩大有力, 則為有餘, 其症必見燥熱,

緩軟無力, 則為不足, 其症必見虛寒。 ”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