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經》:“沉而弦者, 懸飲內痛;沉而遲, 腹髒有冷病;沉而急, 病傷寒、暴發虛熱;沉而滑, 為下重, 亦為背膂痛;陰邪來見沉細。 寸口脈沉而堅者, 病在中;寸口脈沉而弱者, 日寒熱, 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脈沉而緊, 苦心下有寒, 時痛有積聚;寸口脈沉而喘者, 寒熱;尺脈沉而滑者, 寸白蟲。 ”
《千金方》:“寸口脈沉而緊者, 心下有寒, 時時痛, 有積邪;寸口脈沉而滑者, 胸中有水氣, 面目腫有微熱, 為風水;寸口脈沉大而滑, 沉即為血實, 滑即為氣實, 血氣相搏, 人髒即死, 腑即愈。 ”
《活人書》:“沉而遲者, 乃陰證也, 沉而數者, 有熱也。 ”
《四言舉要》:“沉遲虛寒,
《三因方》:“沉弱為寒熱, 沉細為少氣, 臂不能舉;沉滑為風水、為下重, 沉緊為上熱下冷, 沉重而直前絕者為瘀血, 沉重而中散者, 為寒食成症, 沉緊為懸飲, 沉遲為痼冷, 沉重為傷暑發熱。 ”
《診家樞要》:“沉細為少氣, 沉遲為痼冷, 沉滑為宿食, 沉伏為霍亂, 沉而數內熱, 沉而遲內寒, 沉而弦心腹冷痛。 左關沉弦, 痃癖內痛, 左尺沉而細, 脛酸陰癢, 溺有餘瀝。 右寸寸沉而緊滑, 咳嗽;沉細而滑, 骨蒸寒熱, 皮毛焦千;右關沉緊懸飲, 右尺沉細, 下刹, 又為小便滑, 臍下冷痛。 ”
《瀕湖脈學》:“沉數為內熱, 沉遲為內寒, 沉滑為有痰;無力而沉虛與氣, 沉而有力積並寒。
《診家正眼》:“無力裡虛, 有力裡實。 沉遲痼冷, 沉數內熱, 沉滑痰飲, 沉澀血結, 沉弱虛衰, 沉牢堅積, 沉緊冷疼, 沉緩寒濕。 ”
《醫學人門》:“沉而有力則為積, 無力應知氣不平。 沉數裡寒內熱盛, 沉遲血冷裡寒生, 沉重傷暑弱墮發, 沉弦蝮心冷痛, 沉緊而數冷又熱, 沉緊不數懸飲成, 沉細少氣臂不舉, 沉重前絕瘀血凝。 ”
《醫宗必讀》:“沉遲虛寒, 沉數熱伏, 沉緊冷痛, 沉緩水蓄, 沉牢痼冷, 沉實熱極, 沉弱陰虧, 沉細虛濕, 沉弦飲痛, 沉滑食滯, 沉伏吐利, 陰毒積聚。 有力痰食, 無力氣鬱。 ”
《醫宗金鑒》:“沉實為積, 沉虛少氣。 ”“沉細為少氣, 為寒飲, 為胃中冷, 為腰腳痛, 為痃癖;沉遲為痼冷, 為精寒, 沉伏為霍亂, 為胸腹痛;沉數為內熱, 沉弦、沉緊為心腹小腸疼痛。 ”“沉大裡實, 沉小裡虛;沉遲裡冷,
《脈訣匯辨》:“沉遲痼玲, 沉數內熱;沉滑痰飲, 沉澀血結;沉弱虛衰, 沉牢堅積;沉緊冷疼, 沉緩寒濕。 ”
《脈訣啟悟注釋》:“沉遲痼冷, 沉數內熱, 沉滑痰飲, 沉澀血結, 沉弱虛衰, 沉牢堅積, 沉緊冷疼, 沉緩寒濕, 沉弦伏飲, 沉細陽衰。 ”
《三指祥》:“沉遲痼冷, 沉數內熱, 沉滑痰積, 沉緊冷痛。 ”
《脈義簡摩》:“沉緊內寒, 沉數為熱, 沉弦內痛, 沉緩為濕, 沉牢冷痛, 沉滑痰食, 沉伏閉痛.沉而絕, 沉而代, 沉不鼓, 久病與陽病得此, 垂亡之候也。 若沉而弱, 沉而澀, 沉而結, 主亡血傷精, 六極之脈, 諸如此類, 不得概以沉屬寒屬痛。 ”
《脈學闡微》:“沉滑痰食, 沉實內有積滯, 沉數內熱, 沉緊陰寒, 沉弦痰飲壅閉, 沉緩內鬱寒濕,
《脈經》謂:“寸口脈沉而喘者, 寒熱。 ”何解?此處”喘”字是指脈象而言, 是形容脈動急痰如喘伏, 故名。 脈象喘, 多屬心肺之病變。 因《內經》及各注家有所論述, 《素問·五臟生成篇》:“赤脈之至也, 喘而堅, 診日有積氣在中, 時害於食, 日心痹。 白脈之至也, 喘而浮, 上虛下實, 驚, 有積氣在胸中, 喘而虛, 名日肺痹, 寒熱, 得之醉而使內也。 ”吳昆注:“赤, 心之色也。 脈至喘而堅, 言脈來如喘息之急而又堅, 火之象也。 ”張志聰注:“蓋呼吸急則脈亦急, 故以呼吸之喘急, 以形容脈之急疾也。 ”王冰注:“喘, 謂脈至如卒喘狀也。 髒居高, 病則脈為喘狀, 故心肺二髒而獨言之爾。 ”心主血, 肺主氣, 脈為血府, 氣帥血行;所以心肺有病, 血氣失調並走於上, 寸脈可見沉而急疾之象。
《四言舉要》與《醫宗必讀》皆謂“沉弱主陰虛虧”, 而臨證陰虧或血虛多覓沉細之脈, 因脈道不得充盈所致。 陽虛、氣虧則多見沉弱之脈, 是氣帥血行, 陽氣虛衰, 鼓動血行無力, 故脈來沉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