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趺陽、太溪脈介紹

《靈樞·動腧篇》:“黃帝日:經脈十二, 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 獨動不休, 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脈也, 胃為五臟六腑之海, 其清氣上注於肺, 肺氣從太陰而行之。 其行也, 以息往來, 故人一呼脈再動, 一吸脈再動, 呼吸不已, 故動而不止.黃帝日:氣之過於寸口也, 上出焉息, 下人焉伏, 何道從還, 不知其極。 岐伯日:氣之離於髒也, 卒然如弓努之發, 如水之下岸, 上於魚以反衰, 其餘氣衰散以逆上, 故其行微。 黃帝曰:足陽明何因而動。 岐伯日:胃氣上注於肺, 其悍氣上沖頭者, 循咽, 上走空竅, 循眼系, 人絡腦, 出頰, 下客主人, 循牙車, 合陽明,

並下人迎, 此胃氣別走于陽明者也。 故陰陽上下, 其動也若。 故陽病而陽脈小者, 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 為逆。 陰陽俱靜俱動, 若引繩相傾者病。 黃帝日:足少陰何因而動?岐伯日:沖脈者, 十二經之海也, 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 下出於氣街, 循陰股內廉邪並人幗中, 循脛骨內廉, 並少陰之經, 下人內踝之後, 人足下, 其別者, 邪(斜)人踝, 出屬附七, 人大指之間, 注諸絡以溫足脛, 此脈之常動者也。 ”

《活人書》:“太豁穴是足少陰腎之經, 男子以右腎為命f], 女子以左腎為命門, 主生死之要。 病人有命門脈者活, 無者死。 仲景雲:步陰病手足逆冷, 發熱者不死, 脈不至者, 灸太谿七壯。 故傷寒必診太谿以察其腎之盛衰也。 ……沖陽穴是足陽明胃之經, 人受氣于谷, 谷人於胃,

乃傳於五臟六腑, 臟腑皆受氣於胃;清者為榮, 濁者為衛, 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陰陽相貫, 如環無端。 胃為水穀之海, 主稟四時, 皆以胃氣為本, 是謂四時之變病, 死生之要會, 故傷寒必診沖陽脈, 以察其胃之有無也。 ”

《醫宗必讀》:“沖陽者, 胃脈也。 在足跗上五寸, 骨間動脈上去陷備三寸。 蓋土者萬物之母, 沖陽脈不衰, 胃氣猶在, 病雖危尚可生也。 然於旺中, 叉忌弦急, 弦急者, 肝脈也。 若見此脈為術來克土, 謂之賊邪不治。 太豁者, 腎脈也。 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蓋水者無一之元, 太谿不袁, 腎猶未絕, 病雖危, 尚可生也。 ”《脈訣匯辨》:“……腎為臟腑之本, 十二脈之根, 呼吸之本, 三焦之源, 而人資之以為始者也。 故日先天之本在腎。 而太豁一穴, 在足內踝後五分,

跟骨上動脈陷中, 此足少陰所注為腧之地也嗇……谷人於胃, 灑陳於六腑而氣至, 和調於在髒而血生, 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 故日, 後天之本在脾。 而沖陽一穴, 在足膚上五寸高骨間動脈去陷穀一寸, 此足陽明所過為原之地也。 ”

《三指禪》:“……沖陽動脈, 在足肘上五寸陷中, 屬陽明胃經。 ……太溪動脈, 在足踝後跟骨間, 屬少陰腎經。 病當危殆, 寸關尺三部俱無, 須向二脈診之, 如往來息均, 尚有可生之路”《脈理求真》:“沖陽者, 胃脈也。 在足而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穀三寸。 蓋土者, 萬物之

母。 沖陽脈不衰, 胃氣尚存, 病雖危而猶可生也。 ……太溪者, 腎脈也, 在足跗後兩旁圓骨上動脈陷中。 蓋水者, 天一之元, 診此不衰, 尚可治也。 ”

《脈義簡摩·趺陽太豁》:“手太陰寸口,

足少陰太溪, 足陽明人迎趺陽, 岐伯止言人迎, 而趺陽似屬於足少陰, 未曉。 若仲景《傷寒論》、《金匱方論》則以趺陽與寸口並稱者, 胃氣為三陽宗主, 趺陽在下, 較之人迎, 此尤為根本也;其穴名沖陽, 在脛骨下端陷中前四寸足背上;太溪穴在內踝後而下, 以候腎氣, 為諸陰根本。 昔人謂傷寒必診太溪, 蓋以少陰一經, 實原氣所系, 為生死關頭, 故凡卒厥等證, 兩手無脈, 但得趺陽太溪脈在, 皆有可救。 張石頑日:二脈僅可求其絕與不絕, 不能推原某脈主某病也。 是已!”諸家對趺陽(即沖陽)脈。 太溪脈, 見解是一致的。 二者之候脈部位均在其穴上, 趺陽為足陽明胃經脈原穴, 人以脾胃為後天之本, 脈以胃氣為本, 有胃氣則生, 無胃氣則死。 故傷寒必診趺陽脈,
以察胃氣之有無。 太溪為足少陰腎經脈溪穴, 腎為先天之本, 內藏元陰、元陽, 為人體根源。 故病雖危重, 若太溪脈仍在, 預後可佳, 古人比之枝葉雖枯槁, 根本將自生。 所以傷寒必診太溪脈, 以察腎氣之盛衰。 趺陽、太溪兩脈, 臨證常於寸口脈不見, 或按之有疑時, 切此二脈, 其診斷意義較大。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