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是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
屬補血藥物,
中藥學記載其有補血調經,
活血止痛及潤腸通便的作用。
現多認為全當歸補血、和血;當歸身長於補血,
當歸尾長於活血。
當歸的經典配伍
有當歸補血的配伍,
首選《蘭室秘藏》之當歸補血湯,
其一兩黃芪,
伍用二錢之當歸,
其二者比例為5:1,
取“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之意,
其配伍堪稱絕倫。
而補血的另一經典名方,
當屬四物湯,
其方來源於《金匱要略》芎歸膠艾湯去阿膠、艾葉、甘草而成,
治療一切血虛及婦人經病。
提起當歸活血止痛之配伍,
可首選用於婦人產後的當歸建中湯,
原文曰“婦人產後虛羸不足,
腹中刺痛不止,
吸吸少氣,
或苦少腹中急,
摩痛引腰痛,
不能食飲。
”原方以桂枝湯倍芍藥加四兩當歸而成。
《本經》有當歸治療“諸惡瘡瘍,
金瘡”的記載,
所以不論是配伍金銀花、天花粉、赤芍、甘草治療一切癰疽腫毒的仙方活命飲,
還是配伍金銀花、玄參、甘草治療脫疽的四妙勇安湯,
甚至是配伍黃芪、穿山甲、皂角刺的透膿散都選用當歸之活血散瘀止痛之效。
當歸用於潤腸通便的代表方劑當屬配伍肉蓯蓉、升麻、牛膝的濟川煎。
張仲景配伍當歸的方劑
《本經》言當歸主治“婦人漏下,
絕子”,
故仲景將其用於安胎、調經養血的治療。
如其言“婦人妊娠”言其“宜常服當歸散”,
並言“婦人懷妊,
腹中痛,
當歸芍藥散主之”;而“寒疝腹中痛,
及脅痛裡急者,
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妊娠,
小便難,
飲食如故,
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婦人有漏下,
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
有妊娠下血者,
假令妊娠腹中痛,
為胞阻,
膠艾湯主之”;“婦人年五十所,
病下利數十日不止者,
暮即發熱,
少腹裡急,
腹滿,
手掌煩熱,
唇口乾燥,
…溫經湯主之”。
而散風之劑當推侯氏黑散與續命湯,
二者均配伍有當歸。
侯氏黑散用於治療“大風四肢煩重,
心中惡寒不足”,
方以防風十分、菊花四十分,
細辛三分驅在表之風,
配伍川芎、當歸各三分養血。
續命湯治療治“中風痱,
身體不能自收,
口不能言,
冒昧不知痛處,
或拘急不得轉側。
”方中同樣配伍當歸、川芎養血和營。
治療“腹痛,
往來寒熱”之奔豚湯,
仍有當歸、川芎各二兩的配伍。
升麻、鱉甲配伍當歸,
則名升麻鱉甲湯主要用於“面赤斑斑如錦紋,
咽喉痛,
唾膿血。
”的治療;當歸、赤小豆的配伍,
則可用於狐惑病之“ 病者脈數,
無熱,
微煩,
默默但欲臥,
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
目赤如鳩眼;七八日,
目四眥黑。
若能食者,
膿已成也。
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治療蛔厥證的烏梅丸有當歸四兩的配伍,
治療血虛寒凝的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也有當歸三兩的配伍,
治療“咽喉不利,
吐膿血,
泄利不止”的麻黃升麻湯也有當歸一兩五分的配伍,
其均選用當歸之養血之功。
當歸川芎好藥對
治療“但伏不得臥,
咳逆上氣,
面目浮腫”之證,
這使我聯想到《本經》當歸“主咳逆上氣”的論述,
於是我將《古今錄驗》續命湯用於一例頑固性咳嗽患者,
其為中年女性,
患咳嗽已半年餘,
經多方治療效果不顯,
患者晝夜咳嗽不止,
一次發作長達30~40次,
常因咳嗽而暈厥,
患者痛苦異常,
服用過許多中西藥物均無寸效,
診其右寸脈沉稍有緊象,
舌質暗紅苔白,
給予續命湯斗膽一試,
服藥4劑患者症狀明顯改善,
後以該方加減治療近1月,
患者方痊癒出院。
後憶起張景岳之“金水六君煎”,
常可應用于慢支、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療效顯著,
一直不解該方當歸之含義,
按教科書以養血解之,
總覺差強人意,
現分析之乃當歸之主“咳逆上氣”也,
我輩確實當學而思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