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律失常
變異型心絞痛易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冠狀動脈痙攣,
血管突然閉塞,
心肌缺血及血流再灌注後形成複極不一致的折返和心肌電不穩定。
缺血時間越長,
ST段抬高越明顯,
越易發生心律失常。
誘發冠狀動脈痙攣的原因有大量吸煙,
酗酒及感染等。
因冠脈痙攣多發生於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
所以應積極預防危險因素,
如:戒煙、降脂、降血壓、降血糖等。
冠脈痙攣不僅能誘發嚴重心律失常,
而且可發生心肌梗死導致猝死,
臨床上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普通心電圖有時很難捕捉到心律失常,
動態心電圖及心電監護多能提供心律失常的證據。
因此對變異型心絞痛的患者初期要嚴密監測心電情況,
早期發現惡性心律失常,
及早處理,
防止猝死的發生。
2、心肌梗死
由於冠狀動脈急性閉塞,
血流中斷,
引起嚴重而持久的缺血性心肌壞死。
臨床表現呈突發性,
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後疼痛,
特徵性心電圖動態衍變及血清酶的增高,
可發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合併症,
常可危及生命。
約半數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驅症狀,
最常見的是原有的穩定型變為不穩定型,
或繼往無心絞痛,
突然出現長時間心痛。
疼痛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狀包括突然發作劇烈持久的胸骨後壓榨性疼痛、休息和含硝酸甘油不能緩解,
常伴煩躁不安、出汗、恐懼或瀕死感;少數病人無疼痛,
一開始即表現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病人疼痛位於上腹部,
被誤認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
腦卒中樣發作可見於年齡大的患者。
全身症狀:發熱、白細胞增高,
血沉增快;胃腸道症狀:多見於下壁梗死病人;心律失常:見於75%~95%病人,
發生在起病的1~2周內,
而以24小時內多見,
前壁心肌梗死易發生室性心律失常,
下壁心肌梗死易發生房室傳導阻滯;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
在起病的最初幾小時內發生,
發生率為32%~48%,
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紫紺、煩躁等症狀。
3、心力衰竭
也稱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
心臟因疾病、過勞、排血功能減弱,
以至排血量不能滿足器官及組織代謝的需要。
主要症狀是呼吸困難、喘息、水腫等。
心力衰竭分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
左心衰竭主要表現為疲倦乏力,
呼吸困難,
初起為勞力性呼吸困難,
終而演變為休息時呼吸困難,
只能端坐呼吸。
陣發性呼吸困難是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現,
心絞痛多於熟睡之中發作,
有胸悶、氣急、咳嗽、哮鳴,
特別嚴重的可演變為急性肺水腫而表現劇烈的氣喘、端坐呼吸、極度焦慮和咳吐含泡沫的粘液痰(典型為粉紅色泡沫樣痰)、紫紺等肺部鬱血症狀。
右心衰竭主要表現為下肢水腫,
頸靜脈怒張,
食欲不振,
噁心嘔吐,
尿少,
夜尿,
飲水與排尿分離現象等。
主要體征是肺底濕性羅音或全肺濕性羅音,
肺動脈瓣第二音亢進,
奔馬律與交替脈,
肝腫大,
肝頸回流陽性,
X線檢查以左心室或左心房增大為主。
實驗室檢查則左心衰竭有臂舌時間延長,
飄浮導管測定肺動脈毛細血管楔嵌壓增高;右心衰竭有臂肺時間延長、靜脈壓明顯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