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早產兒成長護理很關鍵 護理要注意四個點

胎齡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產嬰兒稱為早產兒或未成熟兒。 其出生體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 器官功能和適應能力較足月兒為差者, 應予以特殊護理。 世界名人愛因斯坦、畢卡索和牛頓等人就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早產兒”。 據報導, 臺灣誕生一最輕的早產兒, 僅395克。 早產兒需要更多呵護和營養, 媽媽們知道嗎?

早產兒需要更多的呵護, 他們或因胎盤功能不足等因素而導致出生體重減輕。 他們抵抗力較弱, 呼吸大多快而淺。 他們的吮吸和吞咽能力均弱。 這名早產兒僅395克, 只相當於兩顆蘋果或半條土司的重量。

如果對照一個3500克以上的健康寶寶, 大約差了8到9倍、甚至更多, 剛出生就面臨艱辛的成長之路。

臺灣早產兒基金會期能邀請社會各界共同守護這群小腳ㄚ們, 號召全台共同不只在電腦前面贊出來、更要實際站出來, 回應全球性的11/17世界早產兒日, 讓早產寶貝們能在各界幫助下健康成長。

讓早產寶寶“追上”足月兒

所以, 早產寶寶在0至1歲之內必須加強營養, 積極防病, 細心耐心地護理如下:

(1)保溫

室溫在24℃~26℃, 濕度在55%~65%, 室內放一個可蒸發的水盆, 空氣乾淨清新。 衣被要求軟、暖、輕, 在小包被外兩側放熱水袋, 對早產兒避免不必要的檢查和移動。 每4~6小時測體溫一次, 保持體溫恒定在36~37℃。 當早產兒有青紫或奶後呼吸困難時給予吸氧。 另外, 早產兒的體位取平臥位,

不用枕頭。

(2)各種維生素的補充

由於早產兒生長快, 又儲備不足, 維生素A、B、C、E、K、鈣、鎂、鋅、銅、鐵等也都應分別在生後一周至兩周開始補充, 最好有母乳, 初乳中各種人體必需的元素, 蛋白質、脂肪酸、抗體的含量都高, 正好適合快速生長的早產兒所需用。 如母乳不足, 則採用早產兒乳粉。

(3)預防感染

早產兒室避免或不讓閒雜人員入內。 接觸早產兒前任何人(母親和醫護人員)須洗淨手。 接觸孩子時, 大人的手應是暖和的, 不要隨意親吻、觸摸。 早產兒的用品要消毒、要乾淨, 桌面床面保持整潔。 母親或陪人感冒要戴口罩, 如腹瀉則務必勤洗手, 或調換人員進行護理。

(4)定期檢查

如果能力許可, 父母在早產兒一歲以內時, 最好能每一個月到醫院兒科保健門診去檢查一次,

兩歲以後可以兩到三個月去檢查一次, 以得到兒科醫生的指導。

出院以後, 在家如何妥善照顧早產寶寶?

1、由於孩子吸吮力氣不足, 應耐心餵養;一般出院初期, 一次餵奶多是需要30-40分鐘。

2、剛出院回到家的寶寶, 頭兩三天內, 其每餐的餵食量先維持在醫院時的原量不必增加, 到適應家裡的環境後再逐漸加量, 因為環境的變遷對幼兒的影響是蠻大的, 尤其是胃腸的功能。

3、餐多量少及間斷式(每吸食一分鐘, 將奶瓶抽出口腔, 讓寶寶順順呼吸約十秒鐘, 然後再繼續餵食)的餵食方式, 可減少吐奶發生及呼吸上的壓迫。

4、可餵食早產兒奶粉, 以促進消化及增加營養吸收。

5、早產兒對溫度及變遷亦是很敏感的,

所以要注意體溫的保持及溫度的衡定性以免致病。

6、定期回醫院追蹤檢查及治療:如視聽力、黃疸、心肺、胃腸消化、及接受預防注射等。

7、保持與新生兒醫生密切的聯繫以便隨時能諮詢。

8、熟練幼兒急救術, 如吐奶、抽搐、膚色發紺時的處理、以備不時之需。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