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腫瘤科>正文

矢狀竇旁腦膜瘤的治療方法

一、顯微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矢狀竇旁腦膜瘤的手術療效

1835年Pecchioli首次成功切除1例左頂部腦膜瘤, 從而拉開了肉眼下切除腦膜瘤的序幕。 一個多世紀以來, 許多學者努力改進手術方法, 但療效欠佳, 尤其是矢狀竇旁腦膜瘤, 常常因矢狀竇受累而不能全切。 1978年Bonnal提出利用顯微技術, 全切矢狀竇旁腦膜瘤, 重建受累矢狀竇, 開闢了矢狀竇旁腦膜瘤治療的新思路。 作者採用此法手術治療33例矢狀竇旁腦膜瘤, 全切除率達100%, 復發率及死亡率降至6%及3% 醫學教 育網收集整理 。 無明顯神經功能缺失, 提高了術後患者的生存品質。

二、關於矢狀竇重建的幾個問題探討

矢狀竇旁腦膜瘤切除後, 矢狀竇重建的指征、材料選擇、如何控制矢狀竇重建時大出血是決定手術成敗的關鍵, 專家結合自己的體會如下:

1 矢狀竇重建的指征

1)腫瘤位於矢狀竇中、後1/3, 術前證實矢狀竇尚未完全被腫瘤阻斷者, 手術部分或完全切除受累矢狀竇後, 應修補或重建矢狀竇, 包括吻合重要皮層靜脈;

2)腫瘤位於矢狀竇前1/3, 即中央溝靜脈入口前方, 切除腫瘤及受累矢狀竇後無需重建矢狀竇;

3)腫瘤位於矢狀竇中、後1/3, 矢狀竇已完全被腫瘤阻斷, 術前證實已建立良好的側支迴圈, 切除受累矢狀竇後無需重建矢狀竇, 應該指出結紮腫瘤前、後端矢狀竇時, 要儘量靠近腫瘤,

不能破壞瘤周側支迴圈。

2 矢狀竇重建材料選擇臨床上多選用自體組織作為重建矢狀竇的材料, 常用的有自體靜脈、硬腦膜、大腦鐮、顱骨骨膜等。 對於僅行矢狀竇竇壁切除者, 我們選用硬腦膜修補, 硬腦膜取材方便, 與竇壁同性質, 韌性好不易撕裂, 是較理想的修補材料。 受累矢狀竇全切除後則以自體靜脈移植為理想的重建材料, 常選用大隱靜脈或頸外靜脈, 尤其是需行中央溝靜脈及重要皮層靜脈吻合者, 大隱靜脈和頸外靜脈的彈性及管壁厚度適合矢狀竇重建, 其分支亦適合與皮層靜脈吻合。 對於行二個竇壁修補或自體靜脈移植者, 應與同側硬腦膜縫合固定數針(針距1.5~2cm), 以防止重建材料塌陷而影響靜脈回流。

3 控制矢狀竇出血切除侵入竇腔的腫瘤及重建矢狀竇時主要危險是難以控制的大出血, 這也是造成腫瘤不易全切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此, 應採取以下措施:

1)控制性低血壓在切開竇壁前使收縮壓降至10kPa左右, 同時作好多通道快速輸血準備。

2)直接阻斷矢狀竇血流對於矢狀竇開放時間短者(《30分鐘), 可用兩把小兒心耳鉗或暫時縫紮法直接阻斷上矢狀血流, 待修補完畢後開放矢狀竇血流。 3)矢狀竇臨時“搭橋法”用18cm長矽膠管分別插入腫瘤前後兩端正常矢狀竇內, 將導管兩端縫紮在矢狀竇壁上, 防止滲血, 如此臨時“搭橋”保證腦靜脈回流, 待腫瘤切除, 矢狀竇重建完成後, 拔出矽膠管, 修補插入孔。 國外有人利用兩端帶氣囊的導管作矢狀竇臨時回流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