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黃疸的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陽黃與陰黃陽黃由濕熱所致, 起病急, 病程短, 黃色鮮明如橘色, 伴有濕熱證候;陰黃由寒濕所致, 起病緩, 病程長, 黃色晦暗如煙熏, 伴有寒濕諸候。

2、辨陽黃中濕熱的偏重陽黃屬濕熱為患, 由於感受濕與熱邪程度的不同, 機體反應的差異, 故臨床有濕熱孰輕孰重之分。 區別濕邪與熱邪的孰輕孰重, 目的是同中求異, 使治療分清層次, 各有重點。 辨證要點是:熱重於濕的病機為濕熱而熱偏盛, 病位在脾胃肝膽而偏重於胃;濕重於熱的病機是濕熱而濕偏盛, 病位在脾胃肝膽而偏重於脾。 相對來說,

熱重於濕者以黃色鮮明, 身熱口渴, 口苦便秘, 舌苔黃膩, 脈弦數為特點;濕重於熱者則以黃色不如熱重者鮮明, 口不渴, 頭身困重, 納呆便溏, 舌苔厚膩微黃, 脈濡緩為特徵。

3、辨急黃急黃為濕熱夾時邪疫毒, 熱人營血, 內陷心包所致。 在證候上, 急黃與一般陽黃不同, 急黃起病急驟, 黃疸迅速加深, 其色如金, 並現壯熱神昏;吐血衄血等危重證候, 預後較差。

二、治療原則

根據本病濕濁阻滯, 脾胃肝膽功能失調, 膽液不循常道, 隨血外溢的病機, 其治療大法為祛濕利小便, 健脾疏肝利膽。 故《金匱要略》有“諸病黃家, 但利其小便”之訓。 並應依濕從熱化、寒化的不同, 分別施以清熱利濕和溫中化濕之法;急黃則在清熱利濕基礎上, 合用解毒涼血開竅之法;黃疸久病應注意扶助正氣,

如滋補脾腎, 健脾益氣等。

三、分證論治

陽黃

1、濕熱兼表

症狀:黃疽初起, 目白睛微黃或不明顯, 小便黃, 脘腹滿悶, 不思飲食, 伴有惡寒發熱, 頭身重痛, 乏力, 舌苔黃膩, 脈浮弦或弦數。

治法:清熱化濕, 佐以解表。

方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甘露消毒丹。

本方意在解除表邪, 芳香化濕, 清熱解毒。 二方中麻黃、薄荷辛散外邪, 使邪從外解;連翹、黃芩清熱解毒;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濕;赤小豆、梓白皮、滑石、木通滲利小便;杏仁宣肺化濕;茵陳清熱化濕, 利膽退黃;生薑、大棗、甘草調和脾胃;川貝、射干可去而不用。

表證輕者, 麻黃、薄荷用量宜輕, 取其微汗之意;目白睛黃甚者, 茵陳用量宜大;熱重者酌加金銀花、梔子、板藍根清熱解毒。

並可加郁金、丹參以疏肝調血。

2、熱重於濕

症狀:初起目白睛發黃, 迅速至全身發黃, 色澤鮮明, 右脅疼痛而拒按, 壯熱口渴, 口幹口苦, 噁心嘔吐, 脘腹脹滿, 大便秘結, 小便赤黃、短少, 舌紅, 苔黃膩或黃糙, 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 通腑化瘀。

方藥:茵陳蒿湯。

方中茵陳味苦微寒, 人肝、脾、膀胱經, 為清熱利濕、疏肝利膽退黃的要藥;梔子清泄三焦濕熱, 利膽退黃;大黃通腑化瘀, 泄熱解毒, 利膽退黃;茵陳配梔子, 使濕熱從小便而去;茵陳配大黃, 使瘀熱從大便而解, 三藥合用, 共奏清熱利濕, 通腑化瘀, 利膽退黃和解毒之功。 本方可酌加升麻、連翹、大青葉、虎杖、田基黃、板藍根等清熱解毒;郁金、金錢草、丹參以疏肝利膽化瘀;車前子、豬苓、澤瀉等以滲利濕邪,

使濕熱分消, 從二便而去。

3、濕重於熱

症狀:身目發黃如橘, 無發熱或身熱不揚, 右脅疼痛, 脘悶腹脹, 頭重身困, 嗜臥乏力, 納呆便溏, 厭食油膩, 噁心嘔吐, 口粘不渴, 小便不利, 舌苔厚膩微黃, 脈濡緩或弦滑。

治法:健脾利濕, 清熱利膽。

方藥:茵陳四苓湯。

方用茵陳清熱利濕, 利膽退黃, 用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濕, 炒白術健脾燥濕。 若右脅疼痛較甚, 可加郁金、川楝子、佛手以疏肝理氣止痛。 若脘悶腹脹, 納呆厭油, 可加陳皮、藿香、佩蘭、厚樸、枳殼等以芳香化濕理氣。

茵陳四苓湯適用於濕邪偏重較明顯者, 若濕熱相當者, 尚可選用甘露消毒丹。 該方用茵陳、滑石、木通清熱利濕, 利膽退黃, 引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出;黃芩、連翹清熱燥濕解毒;石菖蒲、白蔻仁、藿香、薄荷芳香化濕,

行氣悅脾。 原方中貝母、射干的主要作用是清咽散結, 可去之。 本方諸藥配合, 不僅利濕清熱, 芳香化濕, 利膽退黃, 而且調和氣機, 清熱透邪, 使壅遏之濕熱毒邪消退。 若濕困脾胃, 便溏尿少, 口中甜者, 可加厚樸、蒼術;納呆或無食欲者, 再加炒麥芽、雞內金以醒脾消食。

4、膽腑鬱熱

症狀:身目發黃鮮明, 右脅劇痛且放射至肩背, 壯熱或寒熱往來, 伴有口苦咽幹, 噁心嘔吐, 便秘, 尿黃, 舌紅苔黃而幹, 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 疏肝利膽。

方藥:大柴胡湯。

方中柴胡、黃芩、半夏、生薑和解少陽, 和胃降逆;大黃、枳實通腑瀉熱, 利膽退黃;白芍和脾斂陰, 柔肝利膽;大棗養胃。 脅痛重者, 可加郁金、枳殼、木香;黃疽重者, 可加金錢草、厚朴、茵陳、梔子;壯熱者,可加金銀花、蒲公英、虎杖;呃逆噁心者,加炒萊菔子。

5、疫毒發黃

症狀:起病急驟,黃疽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黃色,脅痛,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壯熱煩渴,嘔吐頻作,尿少便結,煩躁不安,或神昏譫語,或衄血尿血,皮下紫斑,或有腹水,繼之嗜睡昏迷,舌質紅絳,苔黃褐乾燥,脈弦大或洪大。本證又稱急黃。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開竅。

方藥:千金犀角散。

本方主藥犀角(以水牛角代之)是清熱解毒涼血之要藥,配以黃連、梔子、升麻則清熱解毒之力吏大;茵陳清熱利濕,利膽退黃。可加生地黃、玄參、石斛、丹皮清熱解毒,養陰涼血;若熱毒熾盛,乘其未陷入昏迷之際,急以通滌胃腸熱毒為要務,不可猶豫,宜加大劑量清熱解毒藥如金銀花、連翹、土茯苓、蒲公英、大青葉、黃柏、生大黃,或用五味消毒飲,重加大黃。如已出現躁擾不寧,或伴出血傾向,需加清營涼血解毒藥,如神犀丹之類,以防內陷心包,出現昏迷。如熱入營血,心神昏亂,肝風內動,法宜清熱涼血,開竅熄風,急用溫病“三寶”,躁擾不寧,肝風內動者用紫雪丹;熱邪內陷心包,譫語或昏憤不語者用至寶丹;熱毒熾盛,濕熱蒙蔽心神,神志時清時昧者,急用安宮牛黃丸。

本證可用清開靈注射液60-80m1,兌人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2-3周。

陰黃

1、寒濕阻遏

症狀:身目俱黃,黃色晦暗不澤或如煙熏,右脅疼痛,痞滿食少,神疲畏寒。腹脹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

治法:溫中化濕,健脾利膽。

方藥:茵陳術附湯。

方中茵陳除濕利膽退黃,附子、乾薑溫中散寒,佐以白術、甘草健脾和胃。脅痛或脅下積塊者,可加柴胡、丹參、澤蘭、郁金、赤芍以疏肝利膽,活血化瘀;便溏者加茯苓、澤瀉、車前子。黃疸日久,身倦乏力者加黨參、黃芪。

2、脾虛濕鬱

症狀:多見於黃疸久鬱者。症見身目俱黃,黃色較淡而不鮮明,脅肋隱痛,食欲不振,肢體倦怠乏力,心悸氣短,食少腹脹,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濡細。

治法:健脾益氣,祛濕利膽。

方藥:六君子東加茵陳、柴胡。

方中人參、茯苓、白術、甘草健脾益氣,陳皮、半夏健脾燥濕,茵陳、柴胡利濕疏肝利膽,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疏肝利膽、祛濕退黃之功。血虛者可加當歸、地黃養血,濕重苔膩者可少加豬苓、澤瀉。

3、脾虛血虧

主症:面目及肌膚發黃,黃色較淡,面色不華,瞼白唇淡,心悸氣短,倦怠乏力,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養氣血,健脾退黃。

方藥:小建中湯。

方中桂枝配生薑、大棗辛甘生陽,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陰,飴糖緩中健脾。並酌加茯苓、澤瀉以利濕退黃,黃芪、黨參以補氣,白術以健脾,當歸、阿膠以養血。

可加金錢草、厚朴、茵陳、梔子;壯熱者,可加金銀花、蒲公英、虎杖;呃逆噁心者,加炒萊菔子。

5、疫毒發黃

症狀:起病急驟,黃疽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黃色,脅痛,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壯熱煩渴,嘔吐頻作,尿少便結,煩躁不安,或神昏譫語,或衄血尿血,皮下紫斑,或有腹水,繼之嗜睡昏迷,舌質紅絳,苔黃褐乾燥,脈弦大或洪大。本證又稱急黃。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開竅。

方藥:千金犀角散。

本方主藥犀角(以水牛角代之)是清熱解毒涼血之要藥,配以黃連、梔子、升麻則清熱解毒之力吏大;茵陳清熱利濕,利膽退黃。可加生地黃、玄參、石斛、丹皮清熱解毒,養陰涼血;若熱毒熾盛,乘其未陷入昏迷之際,急以通滌胃腸熱毒為要務,不可猶豫,宜加大劑量清熱解毒藥如金銀花、連翹、土茯苓、蒲公英、大青葉、黃柏、生大黃,或用五味消毒飲,重加大黃。如已出現躁擾不寧,或伴出血傾向,需加清營涼血解毒藥,如神犀丹之類,以防內陷心包,出現昏迷。如熱入營血,心神昏亂,肝風內動,法宜清熱涼血,開竅熄風,急用溫病“三寶”,躁擾不寧,肝風內動者用紫雪丹;熱邪內陷心包,譫語或昏憤不語者用至寶丹;熱毒熾盛,濕熱蒙蔽心神,神志時清時昧者,急用安宮牛黃丸。

本證可用清開靈注射液60-80m1,兌人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2-3周。

陰黃

1、寒濕阻遏

症狀:身目俱黃,黃色晦暗不澤或如煙熏,右脅疼痛,痞滿食少,神疲畏寒。腹脹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

治法:溫中化濕,健脾利膽。

方藥:茵陳術附湯。

方中茵陳除濕利膽退黃,附子、乾薑溫中散寒,佐以白術、甘草健脾和胃。脅痛或脅下積塊者,可加柴胡、丹參、澤蘭、郁金、赤芍以疏肝利膽,活血化瘀;便溏者加茯苓、澤瀉、車前子。黃疸日久,身倦乏力者加黨參、黃芪。

2、脾虛濕鬱

症狀:多見於黃疸久鬱者。症見身目俱黃,黃色較淡而不鮮明,脅肋隱痛,食欲不振,肢體倦怠乏力,心悸氣短,食少腹脹,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濡細。

治法:健脾益氣,祛濕利膽。

方藥:六君子東加茵陳、柴胡。

方中人參、茯苓、白術、甘草健脾益氣,陳皮、半夏健脾燥濕,茵陳、柴胡利濕疏肝利膽,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疏肝利膽、祛濕退黃之功。血虛者可加當歸、地黃養血,濕重苔膩者可少加豬苓、澤瀉。

3、脾虛血虧

主症:面目及肌膚發黃,黃色較淡,面色不華,瞼白唇淡,心悸氣短,倦怠乏力,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養氣血,健脾退黃。

方藥:小建中湯。

方中桂枝配生薑、大棗辛甘生陽,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陰,飴糖緩中健脾。並酌加茯苓、澤瀉以利濕退黃,黃芪、黨參以補氣,白術以健脾,當歸、阿膠以養血。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