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偏方>正文

中醫治舌體出血的偏方

身體某個部位出血的症狀大家都見過, 然而, 舌頭出血似乎並不常見。 但是在中醫學角度去分析舌體出血, 是比較負責的。 今日小編就通過案例給大家介紹一個治舌體出血的偏方, 中醫偏方效果好, 大家可以嘗試下!

患者雷某, 男, 65歲。 初診自述舌體出血, 血色鮮紅, 日出2~3次, 每次從口中吐出數口至十餘口血, 時出時止, 已12天。 舌體出血前7天, 曾發熱不寒, 口渴飲冷稍多, 汗出心煩, 頭暈悶脹, 咽幹微痛, 即就醫診治, 前醫予銀翹散或桑菊飲加減, 服3劑之後, 上證雖解, 但卻又出現舌體出血, 前醫改用黃連導赤散、丹梔逍遙散、歸脾湯化裁治之,

其效不彰。

今診, 舌體出血已半月, 證見神疲乏力, 短氣汗出, 口幹飲少, 心中時煩, 欲吐不吐, 大便微結, 舌質嫩紅, 無苔, 舌上少津, 脈細弱而稍數。 症脈參合, 診斷為舌衄, 屬溫病餘熱未盡, 氣津俱虧之候。 治宜清熱益氣, 補液生津為主, 止血為輔。

處方

生石膏、粳米(布包煎)、藕節各30克, 西洋參、沙參各18克, 法半夏、麥冬、花粉各12 克, 淡竹葉9克, 大棗4枚, 生甘草6克。 水煎分2次服, 每日1劑。

二診

服藥2劑後, 欲吐已止, 心煩、舌衄減輕, 大便已解而不結, 舌上津液稍增, 其他如前述。 藥已中病, 遂守上方續服2劑。

三診

藥後, 患者低熱已解, 舌衄已止, 神疲乏力, 短氣汗出、四肢乏力顯著好轉, 飲食有增, 舌苔已經萌出大半, 舌紅減輕。 唯大便又出現秘結,

脈細而已。 上方加生地18克, 玄參24克, 並連服3劑而愈。

本病舌衄之前, 曾見但熱不寒, 煩渴汗出, 頭暈咽痛, 且用銀翹散及桑菊飲得解者, 說明罹患溫熱病也。 上證解後, 低熱不退, 又見舌衄, 且又出現神疲乏力, 短氣汗出、口幹飲少, 心中時煩, 欲吐便結者, 溫病餘熱未盡, 且又傷及氣液也。 舌質嫩紅, 無苔, 舌上乏津, 脈細弱而數者, 熱傷氣津之象也。 故用竹葉石膏湯去人參加西洋參、沙參、花粉、藕節, 並隨證加味而獲治癒。

舌出血

出血主要原因

舌外傷中, 自我咬傷舌出血較多見, 如癲癇、癔病發作時的咬傷;日常生活或交通事故中的撞傷、墜落、跌倒, 也可造成舌外傷;自殘, 自殺、被咬時可致明顯舌外傷, 甚至發生舌斷裂。 此外, 如在牙體治療或拔牙等口腔科治療中,

因器械使用不慎, 損及舌和口腔粘膜, 也可致舌外傷。 如在飲用或食用溫度比較高的飲品或食品時的燙傷也容易造成舌外傷。 舌外傷除出血外, 還有疼痛, 如處理不當, 時間長了, 會出現舌體腫脹。

治療方法

1.輕、小而淺的舌外傷, 局部塗1%龍膽紫或用複方硼砂水含漱, 一般2~3天即可恢復正常。

2.較重而出血明顯的舌外傷, 應讓傷患坐下, 頭前傾朝向傷側, 讓血從口中流出或吐出, 不要吞下, 以免引起嘔吐, 再可用直接加壓法止血, 即用乾淨毛巾、手帕或紗布1塊, 放在舌頭傷口上, 用拇、食指對著壓住。 一般壓10~20分鐘即能止血。

3.如有撕裂, 應立即前往醫院進行縫合。

4.偏方、驗方:大薊15克, 小薊15克, 水煎服1日2次, 或將此草焙研細末敷於出血處,

再用指壓3~5分鐘, 出血可止。 石榴皮, 煆炭研細末塗患處, 每日2~3次, 也可止血。

5.舌外傷出血止住後, 1~2天內不漱口, 12小時內不喝熱水, 以防血塊脫落後再出血,不要用舌頭去抵牙齒, 以免傷口再次破裂。 吃飯時要小心, 不要用力咬。

結語:小編上述通過一個案例介紹了舌體出血應該服用的中醫偏方, 之後又講述舌出血的原因, 其他的治療方法。 相信大家對於這一病症也有了一定的認識。 在現在的說法中, 舌頭出血是屬於上火的症狀, 建議大家少吃熱氣的食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