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清源固本調心 治療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疾病屬中醫“癭病”範疇, 是臨床常見的內分泌疾病。 氣滯、痰凝、血瘀等因素導致的體質狀態改變是甲狀腺病發生的內因, 情緒的異常波動及對生活事件的不良應激是本病發生的誘因。

治療甲狀腺病在健脾理氣的基礎上, 化痰散結、活血化瘀以清病源之後再圖調體固本, 同時加入調心藥物, 身心兼顧, 則可收效顯著。

病因病機

甲狀腺疾病屬於中醫學“癭病”範疇, 包括甲狀腺炎、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腫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本病多屬本虛標實之證, 病變過程中, 虛實夾雜貫穿始終。 當今社會,

人們生活壓力與日俱增, 過快的生活節奏導致生活起居失常。 一則飲食不規律、無節制, 暴飲暴食, 生冷油膩, 肥甘厚味, 貪涼求爽, 損傷脾胃。 脾傷則運化呆滯, 其升降、運納、燥濕的功能受阻, 使脾失健運, 不能運化水濕, 濕聚於內, 聚而生痰。 二則脾虛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 氣滯痰凝, 壅結頸前, 則發為癭病。 三則生活壓力的增加, 情志不舒, 忿鬱惱怒或憂思太過, 直接傷及脾運。 脾失健運, 氣機升降受阻, 氣滯於中焦, 影響肝之條達, 肝鬱克脾, 脾氣鬱滯, 影響津液水濕運化, 凝聚成痰, 痰氣凝滯日久, 氣血運行受阻, 導致血行瘀滯, 致使癭腫較硬或有結節。 此外患者先天稟賦不足或平素脾胃虛弱, 則邪自內生, 亦可氣滯血瘀, 痰凝日久成癭。
可見, 對於癭病, 其標在於肝鬱、痰凝、血瘀, 緣於脾虛失運, 肝失調達, 氣機鬱滯。

治療要點

治病必求於本。 癭病系本虛標實, 以痰、火、鬱為主要病機, 臨證則變化萬千, 錯綜複雜。 故治療甲狀腺病在健脾理氣的基礎上, 化痰散結、活血化瘀以清病源之後再圖調體固本, 同時加入調心藥物, 身心兼顧, 則可收效顯著。

健脾理氣為首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後天之本, 在甲狀腺疾病的發生中佔有重要地位, 在治療中應重視顧護脾胃, 健運脾氣。 脾健則氣充, 氣充則氣機暢達, 氣行則血行, 氣行則津行。 反之脾失健運, 中焦滯塞, 氣滯、血瘀、痰飲皆生。 故調理脾胃可使五臟六腑精氣充足, 氣機暢達, 痰凝血瘀漸消, 有利於疾病恢復。 常用黨參、陳皮、白術等健脾理氣藥物,

尤重用白術。 酌情配伍化痰散結、活血化瘀藥物為輔。

化痰散結為要

甲狀腺疾病多為有形之症, 見頸部結節、頸前腫塊、咽腫等。 有形之邪當責之於痰。 甲狀腺病變皆有痰存在。 痰為有形之物, 是人體水液代謝障礙的病理產物, 又可作為重要的致病因數而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也是形成甲狀腺病變最直接的原因。 痰乃體內津液輸布失常, 水濕內停, 凝聚而成, 其形成多歸於脾。 脾居中州, 主司運化, 為制水之髒, 具有輸布水液、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的作用。 若脾失健運, 則水液不能正常輸布, 停而為濕, 聚而為飲, 凝而為痰。 痰隨氣而行, 聚於頸前, 則成癭病。 故治療應以化痰散結為要。

活血化瘀為佐

本病初起一般屬於實證,

病久易由實致虛, 治療中尤應著重辨明有無血瘀。 因除脾外, 甲狀腺病的發生多與肝氣鬱滯密切相關。 機體血液的正常循行及輸布有賴於肝氣的疏泄。 長期忿鬱惱怒或憂思鬱慮, 肝失條達, 氣機鬱滯, 血行不利, 而成血瘀。 痰瘀交阻, 聚結於目, 則為眼突, 搏結於頸則為甲狀腺腫大。 結者散之, 血實者宜決之, 治當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應與疏肝理氣配合使用。 瘀血不去, 新血不生。 故血瘀日久者, 治之不可一味攻伐, 當補益氣血, 以消瘀滯。

調體固本, 以平為期

體質是人類個體在生命過程中, 由遺傳性和獲得性因素所決定的表現在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性。 隨著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個體化為核心和導向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

充分承載和反應個體特性的體質凸顯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生理狀態下的個體特性的體現, 也是疾病發生的內在環境和土壤, 換言之, “體病相關”。 對個體體質的辨識和把握一直以來都是中醫診療中的主要內容。 結合《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相關理論及臨床實踐認為, 癭病的形成與個體體質密切相關。 本病多發于氣鬱質、血瘀質及痰濕質。 且不同體質之人發病後臨床表現各有特點。 氣鬱體質者平素性格悲觀敏感, 發病易表現為胸脅脹滿、疲乏無力、腹脹腹瀉、婦女月經不調。 血瘀質者面色多晦暗, 口唇顏色偏暗, 面部色斑, 發病見頸前腫塊, 按之較硬或有結節, 腫塊經久未消,胸悶,納差,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澀。痰濕質者形體肥胖,發病有頸部覺脹,胸悶,嘔惡,苔薄白,脈濡緩。治療過程中,應重視改善患者的身體內環境,即體質,真正做到調體固本。

擅用調心藥

現代健康觀念認為健康不僅僅是機體不發生疾病,而且還應包括健康的心理狀態。名醫華佗曾提出“善醫者先醫心,而後醫其身”。甲狀腺疾病多發於女性,除甲狀腺本身症狀外,本病中很大一部分患者伴有焦慮,失眠,煩躁,抑鬱等不同程度的情志失調表現。且相比較而言,進入圍絕經期的女性,出現上述症狀的比例更高,病症的嚴重程度更為明顯。有研究發現:人們在發生心理不適時,較少以焦慮、恐懼及情緒變化等心理化的方式呈現,而是以頭痛、腰痛和胸痛等軀體症狀的方式呈現。患者就診時往往以豐富、生動、多變的軀體症狀為主訴,但其軀體症狀與相應的醫學檢查不符,對症治療效果往往不佳。有學者稱其為心理問題的軀體化。這一現象在甲狀腺疾病中同樣有所存在。如某些患者器質性病變輕微,但所述的病症卻極為嚴重。基於此,在治療本病中常配伍入心經的藥物,所謂“進與病謀,退與心謀”。在本病初期,常用清心火的藥物,如梔子、淡豆豉、黃連等,後期則宜補益心陰、養心血為主,如酸棗仁、柏子仁之類。

典型驗案

李某,女,38歲,2010年10月20日來診。主症:頸前癭腫,可觸及結節,形體肥胖,神疲乏力,胸悶腹脹,納食減少,便溏,帶下清稀,舌體胖大、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B超顯示甲狀腺雙側囊性結節。患者精神高度緊張。

中醫辨證:氣鬱痰阻。

治法:疏肝理氣解鬱,健脾化痰消癭。

處方:柴胡6克,浙貝母15克,煆牡蠣30克,玄參12克,枳實6克,白芍12克,薑黃12克,郁金12克,赤芍12克,茯苓30克,白術15克,蒼術6克,益母草30克,澤蘭12克,桂枝9克,乾薑6克,薏米30克,澤瀉12克,清半夏9克,王不留行15克,夏枯草15克,7劑。囑病人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油膩,忌腥膻之品。同時耐心告知,本病需精神放鬆則服藥效果更佳,反之不利於治療。

服藥7天后複診,胸悶腹脹,納食減少狀況改善,大便成形,守上方基礎不變,隨症加減,服藥2月後複查:囊性結節明顯減小,另一處基本消失。

腫塊經久未消,胸悶,納差,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澀。痰濕質者形體肥胖,發病有頸部覺脹,胸悶,嘔惡,苔薄白,脈濡緩。治療過程中,應重視改善患者的身體內環境,即體質,真正做到調體固本。

擅用調心藥

現代健康觀念認為健康不僅僅是機體不發生疾病,而且還應包括健康的心理狀態。名醫華佗曾提出“善醫者先醫心,而後醫其身”。甲狀腺疾病多發於女性,除甲狀腺本身症狀外,本病中很大一部分患者伴有焦慮,失眠,煩躁,抑鬱等不同程度的情志失調表現。且相比較而言,進入圍絕經期的女性,出現上述症狀的比例更高,病症的嚴重程度更為明顯。有研究發現:人們在發生心理不適時,較少以焦慮、恐懼及情緒變化等心理化的方式呈現,而是以頭痛、腰痛和胸痛等軀體症狀的方式呈現。患者就診時往往以豐富、生動、多變的軀體症狀為主訴,但其軀體症狀與相應的醫學檢查不符,對症治療效果往往不佳。有學者稱其為心理問題的軀體化。這一現象在甲狀腺疾病中同樣有所存在。如某些患者器質性病變輕微,但所述的病症卻極為嚴重。基於此,在治療本病中常配伍入心經的藥物,所謂“進與病謀,退與心謀”。在本病初期,常用清心火的藥物,如梔子、淡豆豉、黃連等,後期則宜補益心陰、養心血為主,如酸棗仁、柏子仁之類。

典型驗案

李某,女,38歲,2010年10月20日來診。主症:頸前癭腫,可觸及結節,形體肥胖,神疲乏力,胸悶腹脹,納食減少,便溏,帶下清稀,舌體胖大、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B超顯示甲狀腺雙側囊性結節。患者精神高度緊張。

中醫辨證:氣鬱痰阻。

治法:疏肝理氣解鬱,健脾化痰消癭。

處方:柴胡6克,浙貝母15克,煆牡蠣30克,玄參12克,枳實6克,白芍12克,薑黃12克,郁金12克,赤芍12克,茯苓30克,白術15克,蒼術6克,益母草30克,澤蘭12克,桂枝9克,乾薑6克,薏米30克,澤瀉12克,清半夏9克,王不留行15克,夏枯草15克,7劑。囑病人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油膩,忌腥膻之品。同時耐心告知,本病需精神放鬆則服藥效果更佳,反之不利於治療。

服藥7天后複診,胸悶腹脹,納食減少狀況改善,大便成形,守上方基礎不變,隨症加減,服藥2月後複查:囊性結節明顯減小,另一處基本消失。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