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脾伏熱
治法:清熱瀉火, 祛邪解毒。
處方:黃連4.5克, 生地Z0克, 當歸12克, 丹皮12克, 淡竹葉12克, 連翹9克, 麥冬15克, 蒲公英15克, 板藍根15克, 升麻3克, 生甘草2克。
加減:熱毒內盛, 心中煩熱, 加梔子、黃芩;大便秘結加生大黃;小便赤熱加木通;牙齦胂痛, 口渴甚者, 加生石膏、知母;夜寐不安者, 將淡竹葉和連翹改為竹葉卷心和連翹心。
用法:先將藥物加水煎2次, 共得藥液約300毫升, 分2次服。 服前先用少量藥汁漱口, 漱時要將藥汁溫含口中片刻, 待口腔潰爛處疼痛減輕後再吐出漱過的藥液, 這樣連續含漱3~5遍, 然後再服下餘藥。
療效:以上方為基礎,
常用成方:導赤散、瀉黃散、加減清胃散、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等。
(2)陰虛火旺
治法:滋陰清熱, 降火斂瘡。
處方:生地15克, 熟地15克, 丹皮12克, 天冬12克, 麥冬12克, 石斛Z0克, 玄參12克, 枳殼10克, 山藥10克, 連翹10克, 茯苓12克, 當歸12克, 澤瀉12克, 生甘草3克, 肉桂1.5克(後下)。
加減:兼肝陰虛加白芍、北沙參;腎陰虛加龜版、知母;大便秘結不通加火麻仁、郁李仁;失眠多夢加酸棗仁、柏子仁。
用法:每天1劑, 水煎, 分2次服, 或可參照上述服法。
療效:以上方為主化裁共治療130例, 基本痊癒31例, 顯效25例, 有效50例, 無效24例, 總有效率為81.5%。
常用成方:六味地黃丸、一貫煎、玉女煎、二至丸、大補陰丸等。
(3)脾腎陽虛
治法:溫陽扶正, 益氣止痛。
京處方:黨參15克,
加減:口腔潰瘍有腐臭味者加地骨皮、生石膏;口渴明顯者酌加石斛、麥冬;舌苔厚膩者加蒼術、藿香。
用法:每日1劑, 水煎, 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為基礎加減治療170例, 基本痊癒106例, 顯效23例, 好轉31例, 無效10例, 總有效率為94.1%。
常用成方:金匱腎氣丸、理中湯、黃芪建中湯、補中益氣湯、龜鹿補腎丸、歸脾湯等。
(4)瘀血阻絡
治法:活血化瘀, 消腫止痛。
處方:當歸12克, 丹參12克, 赤白芍各12克, 紅花5克, 桃仁10克, 木通6克, 枳殼10克, 黃連3克, 川牛膝10克, 地龍3克, 香附12克。
用法:每日1劑, 水煎, 分2次服。
療效:以上方為基礎共治療45例, 基本痊癒7例, 顯效22例, 好轉11例, 無效5例, 總有效率為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