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麻疹

【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疹性傳染病。

臨床以發熱, 咳嗽, 流涕, 眼淚汪汪, 兩頰出現麻疹粘膜斑, 全身出現紅色皮疹為特徵。 因其疹點如麻粒大小, 故名曰“麻疹”。 1~5歲小兒多見, 常發生在春冬兩季, 傳染性很強。 本病中醫稱為“痧子”、“疹子”等。

【病因病理】

麻疹病毒由口鼻而入, 侵犯肺脾兩經。 肺主皮毛, 麻毒犯肺, 表現出肺衛症狀, 如發熱, 咳嗽, 流涕, 噴嚏等, 類似感冒。 脾主肌肉和四末, 熱趁於脾, 外發於肌膚, 故疹點隱隱於皮膚之下, 磊見於肌膚之間, 兼有神倦納呆, 大便塘薄。 如疹點由內達外, 由裡達表, 疹出全身及四末,

表示順證, 預後良好;若熱毒亢盛, 而正氣不能托邪外泄, 或因邪盛化火而內陷, 則可導致麻疹透發不順而出現逆證。

【診斷要點】

1、有麻疹流行病史及接觸史。 多見於6個月以上, 5歲以下的幼小兒童。

2、初起有發熱、咳嗽、鼻流清涕、眼結膜充血怕光, 2~3天后發熱更高, 口腔頰粘膜充血, 粘膜上有灰白色針尖大的麻疹粘膜斑可見。 發熱第4天耳後開始出現紅色的斑丘疹, 逐漸遍及全身。 出疹3~4天后疹子消退, 疹退後一周, 皮膚上留下棕色沉著, 並有皮膚脫屑。

3、血白細胞總數減少, 分類淋巴細胞減少, 中性增加。

【辯證分型】

1、順證麻疹

(1)疹前期(前驅期):

症狀:發熱, 微惡風寒, 鼻塞流涕, 噴嚏, 咳嗽, 眼瞼紅赤, 淚水汪汪, 倦怠思睡, 發熱第2~3天, 口腔兩頰粘膜紅赤,

貼近臼齒處可見麻疹粘膜斑(細小白色疹點, 周圍紅暈), 小便短黃, 或大便稀搪, 舌苔薄白或微黃, 脈浮數。 本期從開始發熱至疹點出現, 為期約3天。

證候分析:麻毒初侵, 首犯肺衛, 肺失清宣, 故見發熱, 微惡風寒, 咳嗽, 噴嚏, 流清涕等表證。 熱毒內侵測見面紅目赤, 淚水汪汪, 倦怠思睡, 兩頰粘膜紅赤。 尿短黃, 舌苔黃等為有熱象。 脈浮數為邪在肺衛的表現。

(2)見形期(出疹期):

症狀:發熱持續, 起伏如潮, 謂之“潮熱”, 每潮一次, 疹隨外出。 此時口渴引飲, 目赤眵多, 咳嗽加劇, 煩躁或嗜睡, 舌紅, 苔黃, 脈數, 疹點先從耳後髮際, 繼而頭面、頸部、胸腹、四肢, 最後手心、足底、鼻准部都見疹點即為出齊。 疹點初起細小而稀少, 漸次加密;疹色先紅後暗紅,

稍覺凸起, 觸之礙手。 本期從疹點開始出現至透發完畢, 為期約3天。

證候分析:麻毒內傳, 肺胃熱盛, 故高熱, 咳嗽, 煩躁不安, 口渴喜飲, 小便短赤, 目赤多眵。 疹毒人營, 血分有熱, 正氣托毒外泄, 故疹色紅赤。 肺主皮毛, 脾主肌肉, 故疹出於肌膚之間。 舌紅, 苔黃, 脈數, 均為肺胃熱盛之象。

(3)恢復期(退疹期):

症狀:發熱漸退, 咳嗽減輕, 胃納與精神好轉, 疹點依次漸回, 疹退處皮膚呈糠狀脫屑, 留有色素沉著, 舌紅, 苔薄淨, 脈細軟或細數。

證候分析:麻疹透發完畢, 麻毒已透, 故疹點依次漸回。 邪退正複。 故胃納與精神好轉。 熱退陰津損傷, 故皮膚脫屑, 舌紅, 苔薄淨, 脈細。

2、逆證麻疹

(1)麻毒閉肺;

症狀:疹出不透, 或疹點早回, 或疹點密集色紫, 高熱不退, 咳嗽氣促, 鼻翼煽動,

口渴煩躁, 舌質紅而幹, 苔黃, 脈數。

證候分析:肺炎喘嗽是麻疹最常見的併發症, 大多見於出疹期, 多因感受邪毒較重和小兒年幼體虛, 護理不當, 風邪外束, 疹毒不得外泄, 閉阻於肺而引起。 高熱不退, 疹點密集, 苔黃質紅為麻毒熾盛之象。

由於邪閉肺絡, 肺氣上逆而咳嗽氣促, 鼻煽, 涕淚閉阻。 若疹出不多或見點即沒, 多由體虛邪甚或調護失宜, 毒熱內攻所致。

(2)麻毒內陷心包:

症狀:疹點紫暗密集, 高熱不退, 煩躁諺妄, 甚則神昏抽搐, 喉間痰鳴, 舌絳, 苔黃, 脈滑數。

證候分析:麻毒熾盛, 或誤用攻下, 疹子暴收, 使麻毒內陷, 鬱而化火, 薰蒸心包, 引動肝風, 故見高熱、昏迷、抽搐等。

(3)麻毒攻喉:

症狀:咽喉腫痛, 聲音嘶啞, 或咳嗽聲重, 狀如犬吠, 舌質紅,

苔黃膩。

證候分析:肺胃熱毒循經上攻咽喉, 故有咽喉腫痛, 聲音嘶啞, 或咳嗽聲重。 音質紅, 苔黃膩, 皆熱毒內盛之象。 多見於麻疹見形期或恢復期, 常與肺炎喘嗽併發, 病情極為嚴重。

【分型治療】

1.、順證麻疹

(1)疹前期(前驅期):

治則:辛涼透表。

主方:宣毒發表東加減。

加減:高熱驚厥, 加蟬衣6克、僵蠶10克;咽痛, 加板藍根30克、鴨蹠草15克;寒冷季節, 透疹不利, 加蘇葉10克, 芫荽子10克。

主方分析:本證風熱在表, 故用辛涼透表, 清宣肺氣, 引邪由衛表而出。 方中升麻解肌透疹而解毒, 葛根解肌透疹並生津, 兩藥配伍, 不但增強辛涼之力, 而且加強透疹解毒之功, 均為主藥;荊芥、防風、薄荷疏風解表以助透疹;連翹清熱;前胡、牛蒡、甘草、桔梗以宣肺利咽祛痰。

處方舉例:

升麻10克 葛根10克 荊芥10克 防風6克 牛蒡子10克 薄荷5克(後下)杏仁6克前胡1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2)見形期(出疹期):

治則:辛涼透疹,清熱解毒。

主方:清解透表東加減。

加減:高熱煩渴,加生地10克,生石膏30克;疹色紫暗,加紅花3克,丹參10克。

主方分析:此期是麻疹的高峰階段,麻毒由裡而外達,熱毒熾盛,治療重在透疹外出,清解邪毒。方中除清熱解毒藥桑葉、菊花、銀花、連翹、甘草之外,還加重了透疹之品,如西河柳、蟬衣、牛蒡子、升麻、葛根、紫草等均有托毒透疹之力,同時紫草還能清解血分之疹毒,涼血透疹。合而起清熱解毒,宣洩透邪的作用。

處方舉例:

銀花10克 連翹6克 蟬衣6克 升麻10克葛根10克 紫草10克 西河柳10克 牛蒡子6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3)恢復期(退疹期):

治則:清熱養陰。

主方:沙參麥冬東加減。

加減:納呆,加雞內金10克、六曲10克;低熱,加地骨皮10克、銀柴胡10克;皮膚瘙癢,加白蒺藜10克,地膚子10克。

主方分析:麻疹為溫熱病,病後肺胃陰傷,故用甘寒養陰法。沙參麥冬湯多為甘寒滋潤生津之品,主要用於邪熱已退,肺胃陰傷的病人,以奏滋養肺胃,生津潤燥之功,故麻疹病後傷陰者可用本方治療。

處方舉例:

沙參10克 麥冬10克 桑葉10克 石斛10克 生地10克 赤芍6克 丹皮6克 山藥10克扁豆6克 穀麥芽各10克 甘草6克

2、逆證麻疹

(1)麻毒閉肺:

治則:辛涼解表,宣肺化痰。

主方:麻杏石甘東加減。

加減:痰多,加竹瀝10克、葶藶子10克;氣喘,加蘇子10克(包煎)、天將殼10克。

主方分析:麻毒之邪,內閉肺竅,治宜宣肺化痰,清熱解毒。麻杏石甘湯為開肺清熱之主方,合魚腥草、黃芩,可加強清肺泄熱之力,配紫草可涼血透疹。

合而能宣肺達邪,清熱解毒,涼血透疹。

處方舉例:

麻黃3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黃芩10克 魚腥草15克 車前子10克(包煎)全瓜萎10克 象貝母10克 天竺黃10克 甘草6克

(2)麻毒內陷心包:

治則:清營解毒,平肝熄風。

主方:羚角鉤藤東加減。

加減:高熱、昏迷較深者,加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九1/2~l丸吞服;痰涎壅盛,喉間痰鳴者,加石菖蒲10克、天竺黃10克、膽南星10克,或吞服猴棗散0.9克

主方分析:本方以羚羊角、鉤藤、桑葉、菊花涼肝熄風民神寧神定志,川貝化痰,鮮生地、白芍、甘草滋養筋脈;竹茹除煩通絡。

處方舉例:

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10克 赤芍10克丹皮10克 知母10克 紫草15克 玄參10克板藍根30克 甘草6克 紫雪丹l粒(吞服)

(3)麻毒攻喉:

治則: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主方:清咽下痰東加減。

加減:大便幹結者,加生大黃10克(後下)、玄明粉6~10克(沖);痰粘色黃,加天竺黃10克、魚腥草15克。

主方分析:方中玄參、射干、甘草、桔梗、牛蒡子清宣肺氣而利咽喉;銀花、板藍根清熱解毒;葶藶子瀉痰行水,清利咽喉;全瓜萎、貝母化痰散結。

處方舉例:

銀花10克 板藍根30克 玄參10克 牛蒡子10克 連翹10克 桔梗3克 象貝母10克天竺黃10克 全瓜簍10克 甘草6克

【中成藥】

1、抗病毒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l~2支口服。常用于麻疹初起。

2、板藍根沖劑:每日3次,每次1包沖服,常配合湯劑用。

【簡便方】

1、鮮芫荽30克,浮萍30克,升麻10克,水煎內服,每日2次。用於疹前期及出疹期。

2、蒲公英10克,板藍根10克,野菊花10克,甘草3克,水煎內服,每日2次。用於出疹期。

【其它療法】

1、針刺:高熱時,針刺合谷穴、曲池穴;抽搐刺人中、湧泉穴,強刺激。

2、外用熏洗:麻黃15克,芫荽子15克,浮萍15克,西河柳15克,加水煎後加黃酒250克,用毛巾蘸藥液擦全身。

【注意事項】

1、注意按時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或在流行期肌肉注射胎盤球蛋白或丙種球蛋白。

2、麻疹患兒要及時隔離,流行期間,未患麻疹的兒童應少去公共場所。也可煎服紫草三豆飲(紫草根、綠豆、黑豆、赤小豆)預防。

3、患兒直食易消化的流質和半流質飲食,忌油膩食物。保持眼睛及口腔清潔。

4、要注意保暖及避風寒,室內空氣要流通,並保持一定濕度,但須避免直接吹風和過強陽光刺激。

升麻10克 葛根10克 荊芥10克 防風6克 牛蒡子10克 薄荷5克(後下)杏仁6克前胡1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2)見形期(出疹期):

治則:辛涼透疹,清熱解毒。

主方:清解透表東加減。

加減:高熱煩渴,加生地10克,生石膏30克;疹色紫暗,加紅花3克,丹參10克。

主方分析:此期是麻疹的高峰階段,麻毒由裡而外達,熱毒熾盛,治療重在透疹外出,清解邪毒。方中除清熱解毒藥桑葉、菊花、銀花、連翹、甘草之外,還加重了透疹之品,如西河柳、蟬衣、牛蒡子、升麻、葛根、紫草等均有托毒透疹之力,同時紫草還能清解血分之疹毒,涼血透疹。合而起清熱解毒,宣洩透邪的作用。

處方舉例:

銀花10克 連翹6克 蟬衣6克 升麻10克葛根10克 紫草10克 西河柳10克 牛蒡子6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3)恢復期(退疹期):

治則:清熱養陰。

主方:沙參麥冬東加減。

加減:納呆,加雞內金10克、六曲10克;低熱,加地骨皮10克、銀柴胡10克;皮膚瘙癢,加白蒺藜10克,地膚子10克。

主方分析:麻疹為溫熱病,病後肺胃陰傷,故用甘寒養陰法。沙參麥冬湯多為甘寒滋潤生津之品,主要用於邪熱已退,肺胃陰傷的病人,以奏滋養肺胃,生津潤燥之功,故麻疹病後傷陰者可用本方治療。

處方舉例:

沙參10克 麥冬10克 桑葉10克 石斛10克 生地10克 赤芍6克 丹皮6克 山藥10克扁豆6克 穀麥芽各10克 甘草6克

2、逆證麻疹

(1)麻毒閉肺:

治則:辛涼解表,宣肺化痰。

主方:麻杏石甘東加減。

加減:痰多,加竹瀝10克、葶藶子10克;氣喘,加蘇子10克(包煎)、天將殼10克。

主方分析:麻毒之邪,內閉肺竅,治宜宣肺化痰,清熱解毒。麻杏石甘湯為開肺清熱之主方,合魚腥草、黃芩,可加強清肺泄熱之力,配紫草可涼血透疹。

合而能宣肺達邪,清熱解毒,涼血透疹。

處方舉例:

麻黃3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黃芩10克 魚腥草15克 車前子10克(包煎)全瓜萎10克 象貝母10克 天竺黃10克 甘草6克

(2)麻毒內陷心包:

治則:清營解毒,平肝熄風。

主方:羚角鉤藤東加減。

加減:高熱、昏迷較深者,加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九1/2~l丸吞服;痰涎壅盛,喉間痰鳴者,加石菖蒲10克、天竺黃10克、膽南星10克,或吞服猴棗散0.9克

主方分析:本方以羚羊角、鉤藤、桑葉、菊花涼肝熄風民神寧神定志,川貝化痰,鮮生地、白芍、甘草滋養筋脈;竹茹除煩通絡。

處方舉例:

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10克 赤芍10克丹皮10克 知母10克 紫草15克 玄參10克板藍根30克 甘草6克 紫雪丹l粒(吞服)

(3)麻毒攻喉:

治則: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主方:清咽下痰東加減。

加減:大便幹結者,加生大黃10克(後下)、玄明粉6~10克(沖);痰粘色黃,加天竺黃10克、魚腥草15克。

主方分析:方中玄參、射干、甘草、桔梗、牛蒡子清宣肺氣而利咽喉;銀花、板藍根清熱解毒;葶藶子瀉痰行水,清利咽喉;全瓜萎、貝母化痰散結。

處方舉例:

銀花10克 板藍根30克 玄參10克 牛蒡子10克 連翹10克 桔梗3克 象貝母10克天竺黃10克 全瓜簍10克 甘草6克

【中成藥】

1、抗病毒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l~2支口服。常用于麻疹初起。

2、板藍根沖劑:每日3次,每次1包沖服,常配合湯劑用。

【簡便方】

1、鮮芫荽30克,浮萍30克,升麻10克,水煎內服,每日2次。用於疹前期及出疹期。

2、蒲公英10克,板藍根10克,野菊花10克,甘草3克,水煎內服,每日2次。用於出疹期。

【其它療法】

1、針刺:高熱時,針刺合谷穴、曲池穴;抽搐刺人中、湧泉穴,強刺激。

2、外用熏洗:麻黃15克,芫荽子15克,浮萍15克,西河柳15克,加水煎後加黃酒250克,用毛巾蘸藥液擦全身。

【注意事項】

1、注意按時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或在流行期肌肉注射胎盤球蛋白或丙種球蛋白。

2、麻疹患兒要及時隔離,流行期間,未患麻疹的兒童應少去公共場所。也可煎服紫草三豆飲(紫草根、綠豆、黑豆、赤小豆)預防。

3、患兒直食易消化的流質和半流質飲食,忌油膩食物。保持眼睛及口腔清潔。

4、要注意保暖及避風寒,室內空氣要流通,並保持一定濕度,但須避免直接吹風和過強陽光刺激。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