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麻疹的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麻疹在發病過程中, 主要需判斷證候的順逆, 以利掌握證情及預後。

順證:身熱不甚, 常有微汗, 神氣清爽, 咳嗽而不氣促。 3-4天后開始出疹, 先見於耳後髮際, 漸次延及頭面、頸部, 而後急速蔓延至胸背腹部、四肢, 最後鼻准部及手心、足心均見疹點, 疹點色澤紅活分佈均勻, 無其他合併證候。 疹點均在三天內透發完畢, 嗣後依次隱沒回退, 熱退咳減, 精神轉佳, 胃納漸增, 漸趨康復。

逆證:見形期疹出不暢或疹出即沒, 或疹色紫暗;高熱持續不降, 或初熱期至見形期體溫當升不升, 或身熱驟降, 肢厥身涼者。

並見咳劇喘促, 痰聲轆轆;或聲音嘶啞, 咳如犬吠;或神昏譫語, 驚厥抽風;或面色青灰, 四肢厥冷, 脈微欲絕等, 均屬逆證證候。

二、治療原則

在治療上, 因麻為陽毒, 以透為順, 故以“麻不厭透”、“麻喜清涼”為指導原則。 因為本病病原是麻毒時邪, 治療目的在於驅邪透達於外, 故在麻毒未曾盡泄之前總以透疹為要。

透疹宜取清涼, 辛涼透邪解熱, 不可過用苦寒之品, 以免傷正而外邪內陷。 還要按其不同階段辨證論治, 一般初熱期以透表為主, 見形期以涼解為主, 收沒期以養陰為主, 同時注意透發防耗傷津液, 清解勿過於寒涼, 養陰忌滋膩留邪。

若是已成逆證, 治在祛邪安正。 麻毒閉肺者, 宜宣肺化痰解毒;熱毒攻喉者, 宜利咽下—痰解毒;邪陷心肝者,

宜平肝熄風開竅;出現心陽虛衰之險證時, 當急予溫陽扶正固脫。

三、分證論治

順證:

1、邪犯肺衛(初熱期)

證候:發熱, 微惡風寒, 鼻塞流涕, 噴嚏, 咳嗽, 兩眼紅赤, 淚水汪汪, 倦怠思睡, 小便短赤, 大便稀溏。 發熱第2—3天, 口腔兩頰粘膜紅赤, 貼近臼齒處見微小灰白色麻疹粘膜斑, 周圍紅暈, 由少漸多。 舌苔薄白或微黃, 脈浮數。

分析:邪犯肺衛, 肺失清宜。 麻毒由口鼻而入, 首犯肺衛, 邪郁於表, 肺氣不宜, 故發熱咳嗽, 惡寒怕風, 鼻塞流涕。 熱毒初盛, 上熏苗竅, 故兩眼紅赤, 淚水汪汪, 口內發出麻疹粘膜斑。 麻為陽毒, 症以熱象為主, 故小便短赤, 苔黃脈數。 毒興於脾, 運化失職, 故倦怠思睡, 大便稀溏。

治法:辛涼透表, 清宣肺衛。

方藥:宜毒發表東加減。 常用藥:升麻解肌透疹而解毒,

葛根解肌透疹並生津, 荊芥、防風、薄荷疏風解表以助透疹, 連翹清熱解毒, 前胡、牛蒡子、甘草、桔梗宜肺利咽止咳。

咽痛蛾腫者, 加射干、馬勃清利咽喉;壯熱陰傷, 加生地、玄參、石斛養陰清熱;煩鬧、尿黃赤短少者, 加竹葉、木通清熱利尿;風寒外束, 腠理開合失司, 影響透疹者, 加麻黃、細辛辛溫透表。

2、邪入肺胃(見形期)

證候:發熱持續, 起伏如潮, 陣陣微汗, 謂之“潮熱”, 每潮一次, 疹隨外出。 疹點先見於耳後髮際, 繼而頭面、頸部、胸腹、四肢, 最後手心、足底、鼻准部都見疹點即為出齊。 疹點初起細小而稀少, 漸次加密, 疹色先紅後暗紅, 稍覺凸起, 觸之礙手。 伴口渴引飲, 目赤眵多, 咳嗽加劇, 煩躁或嗜睡, 舌質紅, 舌苔黃, 脈數。

分析:邪入肺胃,

熱毒熾盛。 麻為陽邪, 犯肺人胃, 正氣起而抗爭, 邪正交爭則熱, 麻毒外透則疹出, 故隨潮熱而分批出疹, 所謂“潮熱和平方為福, 證逢不熱非大吉”。 此期熱勢最高, 起伏如潮, 每潮一次, 疹隨外出。 肺胃氣分熱盛, 故咳嗽加劇, 口渴引飲, 煩躁或.嗜睡, 目赤眵多, 舌紅苔黃, 脈數。

治法:清涼解毒, 佐以透發。

方藥:清解透表東加減。 常用藥:金銀花、連翹、桑葉、菊花清涼解毒, 西河柳、葛根、蟬蛻、牛蒡子發表透疹, 升麻清胃解毒透疹。

若疹點紅赤、紫暗, 融合成片者, 加丹皮、紫草清熱涼血;熱熾口幹者, 加生地、玄參生津清熱;咳嗽盛者, 加桔梗、桑白皮、杏仁清肺化痰;壯熱、面赤、煩躁者, 加山梔、黃連、石膏清熱瀉火;齒衄、鼻衄, 加藕節炭、白茅根涼血止血。

3、陰津耗傷(收沒期)

證候:疹點出齊後, 發熱漸退, 咳嗽漸減, 聲音稍啞, 疹點依次漸回, 皮膚呈糠麩狀脫屑, 並有色素沉著, 胃納增加, 精神好轉, 舌質紅少津, 苔薄淨, 脈細軟或細數。

分析:陰津耗傷, 餘熱未淨。 麻毒已透, 故疹點依次回沒;發熱漸退、胃納轉佳, 精神好轉, 均為邪退正複的表現;肺陰虧損, 故咳嗽聲啞;熱退陰津耗損, 故皮膚脫屑, 舌紅苔少, 脈細數。

治法:養陰益氣, 清解餘邪。

方藥:沙參麥冬東加減。 常用藥:沙參、麥冬、天花粉、玉竹滋養肺胃津液為主, 扁豆、甘草清養胃氣, 桑葉清透餘熱。

低熱不清, 加地骨皮、銀柴胡, 以清肺退虛熱;納谷不香, 加穀芽、麥芽, 以養胃健脾;大便幹結, 加全瓜蔞、火麻仁, 以潤腸通便。

逆證:

1、邪毒閉肺

證候:高熱煩躁, 咳嗽氣促, 鼻翼煽動,喉間痰鳴,疹點紫暗或隱沒,甚則面色青灰,口唇紫紺,舌質紅,苔黃膩,脈數。

分析:邪毒內侵,郁閉於肺。麻毒之邪熾盛,或它邪隨之侵襲,閉郁於肺,故高熱煩躁,咳嗽氣促,鼻翼煽動。麻毒火邪,煉液生痰,阻於肺絡,故喉間痰鳴;肺氣阻遏,氣滯血瘀,血流不暢,故面色青灰,口唇紫紺;邪熱內盛,故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宣肺開閉,清熱解毒。

方藥:麻杏石甘東加減。常用藥:麻黃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胃之熱以生津,二藥相互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熱。杏仁協助麻黃以止咳平喘,甘草與化痰止咳藥配伍有潤肺止咳作用。

咳劇痰多者,加浙貝母、竹瀝、天竺黃清肺化痰;咳嗽氣促者,加蘇子、葶藶子降氣平喘;口唇紫紺者,加丹參、紅花活血化瘀;痰黃熱盛者,加黃芩、魚腥草、虎杖清肺解毒;大便幹結,苔黃舌紅起刺者,可加黃連、大黃、山梔,苦寒直降裡熱,瀉火通腑,急下存陰。

2、邪毒攻喉

證候: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咳聲重濁,聲如犬吠,喉間痰鳴,甚則吸氣困難,胸高脅陷,面唇紫紺,煩躁不安,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分析:熱毒上攻,痰阻咽喉。咽喉為肺胃之門戶,肺胃熱毒循經上攻咽喉,故咽喉腫痛,咳聲重濁。熱盛煉液為痰,痰火夾毒,痹阻氣道,故咳聲如犬吠,喉間痰鳴,甚則吸氣困難;氣滯血瘀,故面唇紫紺;痰熱內阻,故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方藥:清咽下痰東加減。常用藥:玄參、射干、甘草、桔梗、牛蒡子清宣肺氣而利咽喉,銀花、板藍根清熱解毒,葶藶子瀉痰行水、清利咽喉,全瓜蔞、浙貝母化痰散結,馬兜鈴清肺降氣,荊芥疏邪透疹。

大便幹結者,可加大黃、玄明粉瀉火通腑;咽喉腫痛者,加六神丸清利咽喉。若出現吸氣困難,面色發紺等喉梗阻徵象時,應採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措施,必要時作氣管切開。

3、邪陷心肝

證候:高熱不退,煩躁譫妄,皮膚疹點密集成片,色澤紫暗,甚則神昏、抽搐,舌質紅絳起刺,苔黃糙,脈數。

分析:邪毒熾盛,內陷心肝。麻毒熱邪化火,內陷心包,清竅被蒙,故神昏、煩躁、譫妄;熱毒熾盛,引動肝風,發為抽搐;熱盛入營動血,致疹點密集成片,色紫暗,舌紅絳起刺、苔黃糙,脈數,為熱毒內盛之征。

治法:平肝熄風,清營解毒。

方藥:羚角鉤藤東加減。常用藥:羚羊角粉(另調服)、鉤藤、桑葉、菊花涼肝熄風,茯神安神定志,竹茹、浙貝母化痰清心,鮮生地、白芍、甘草柔肝養筋。

痰涎壅盛者,加石菖蒲、陳膽星、礬水郁金、鮮竹瀝清熱化痰開竅;大便幹結者,加大黃、芒硝清熱通腑;高熱、神昏、抽搐者,可選用紫雪丹、安宮牛黃丸以清心開竅,鎮驚熄風。

其他療法

一、單方驗

1、蒲公英、大青葉各500g,加工成濃縮液750mL。每服3-5mL,1日3次。用於邪毒閉肺證。

2、鮮蘆根、鮮白茅根、鮮石斛各30g。煎湯代茶。用於收沒期陰津耗傷證。

二、外治療法

1、芫荽子(或新鮮莖葉)適量,加鮮蔥、米酒同煎取汁。乘熱置於罩內薰蒸,然後擦洗全身,再覆被取汗。用於麻疹透發不暢者。

2、麻黃、芫荽、浮萍各15g,黃酒60mL,加水適量煮沸。讓水蒸氣滿布室內,再用熱毛巾沾藥液,敷頭面、胸背。也可用西河柳30g,荊芥穗、櫻桃葉各15g,煎湯熏洗。均用於麻疹透發不暢者。

鼻翼煽動,喉間痰鳴,疹點紫暗或隱沒,甚則面色青灰,口唇紫紺,舌質紅,苔黃膩,脈數。

分析:邪毒內侵,郁閉於肺。麻毒之邪熾盛,或它邪隨之侵襲,閉郁於肺,故高熱煩躁,咳嗽氣促,鼻翼煽動。麻毒火邪,煉液生痰,阻於肺絡,故喉間痰鳴;肺氣阻遏,氣滯血瘀,血流不暢,故面色青灰,口唇紫紺;邪熱內盛,故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宣肺開閉,清熱解毒。

方藥:麻杏石甘東加減。常用藥:麻黃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胃之熱以生津,二藥相互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熱。杏仁協助麻黃以止咳平喘,甘草與化痰止咳藥配伍有潤肺止咳作用。

咳劇痰多者,加浙貝母、竹瀝、天竺黃清肺化痰;咳嗽氣促者,加蘇子、葶藶子降氣平喘;口唇紫紺者,加丹參、紅花活血化瘀;痰黃熱盛者,加黃芩、魚腥草、虎杖清肺解毒;大便幹結,苔黃舌紅起刺者,可加黃連、大黃、山梔,苦寒直降裡熱,瀉火通腑,急下存陰。

2、邪毒攻喉

證候: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咳聲重濁,聲如犬吠,喉間痰鳴,甚則吸氣困難,胸高脅陷,面唇紫紺,煩躁不安,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分析:熱毒上攻,痰阻咽喉。咽喉為肺胃之門戶,肺胃熱毒循經上攻咽喉,故咽喉腫痛,咳聲重濁。熱盛煉液為痰,痰火夾毒,痹阻氣道,故咳聲如犬吠,喉間痰鳴,甚則吸氣困難;氣滯血瘀,故面唇紫紺;痰熱內阻,故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方藥:清咽下痰東加減。常用藥:玄參、射干、甘草、桔梗、牛蒡子清宣肺氣而利咽喉,銀花、板藍根清熱解毒,葶藶子瀉痰行水、清利咽喉,全瓜蔞、浙貝母化痰散結,馬兜鈴清肺降氣,荊芥疏邪透疹。

大便幹結者,可加大黃、玄明粉瀉火通腑;咽喉腫痛者,加六神丸清利咽喉。若出現吸氣困難,面色發紺等喉梗阻徵象時,應採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措施,必要時作氣管切開。

3、邪陷心肝

證候:高熱不退,煩躁譫妄,皮膚疹點密集成片,色澤紫暗,甚則神昏、抽搐,舌質紅絳起刺,苔黃糙,脈數。

分析:邪毒熾盛,內陷心肝。麻毒熱邪化火,內陷心包,清竅被蒙,故神昏、煩躁、譫妄;熱毒熾盛,引動肝風,發為抽搐;熱盛入營動血,致疹點密集成片,色紫暗,舌紅絳起刺、苔黃糙,脈數,為熱毒內盛之征。

治法:平肝熄風,清營解毒。

方藥:羚角鉤藤東加減。常用藥:羚羊角粉(另調服)、鉤藤、桑葉、菊花涼肝熄風,茯神安神定志,竹茹、浙貝母化痰清心,鮮生地、白芍、甘草柔肝養筋。

痰涎壅盛者,加石菖蒲、陳膽星、礬水郁金、鮮竹瀝清熱化痰開竅;大便幹結者,加大黃、芒硝清熱通腑;高熱、神昏、抽搐者,可選用紫雪丹、安宮牛黃丸以清心開竅,鎮驚熄風。

其他療法

一、單方驗

1、蒲公英、大青葉各500g,加工成濃縮液750mL。每服3-5mL,1日3次。用於邪毒閉肺證。

2、鮮蘆根、鮮白茅根、鮮石斛各30g。煎湯代茶。用於收沒期陰津耗傷證。

二、外治療法

1、芫荽子(或新鮮莖葉)適量,加鮮蔥、米酒同煎取汁。乘熱置於罩內薰蒸,然後擦洗全身,再覆被取汗。用於麻疹透發不暢者。

2、麻黃、芫荽、浮萍各15g,黃酒60mL,加水適量煮沸。讓水蒸氣滿布室內,再用熱毛巾沾藥液,敷頭面、胸背。也可用西河柳30g,荊芥穗、櫻桃葉各15g,煎湯熏洗。均用於麻疹透發不暢者。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