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肝豆狀核變性有哪些臨床表現?

臨床主要表現神經精神症狀與肝臟症狀兩大方面。 歐美報導, 約70%的HLD患者以神經症狀為首發症狀, 肝臟症狀次之。 但我們統計近7年1011例患者以神經症狀起病者480例(47.48%), 肝臟症狀起病者404例(39.96%), 其次為骨關節及腎臟損害症狀。

(一)神經精神症狀

1.震顫 早期常限於上肢, 漸延及全身.多表現為快速、節律性, 粗大似撲翼樣的姿位性震顫, 可並有運動時加重的意向性震顫。

2.發音障礙與吞咽困難 多見於兒童期發病的HLD.說話緩慢似吟詩, 或音調平坦似念經, 或言語斷輟似呐吃;也可含糊不清、暴發性或震顫性語言.吞咽困難多發生于晚期患者。

3.肌張力改變 大多數患者肌張力呈齒輪樣、鉛管樣增高, 往往引致動作遲緩、面部表情減少、寫字困難、步行障礙等。 少數舞蹈型患者伴肌張力減退。

4.癲癇發作 較少見。 作者總結418例HLD中, 11例(2.6%)於病程中出現不同類型癲癇發作, 其中10例為全身強直-陣攣發作或部分性運動發作, 僅1例為失神發作。

5.精神症狀 早期病人智慧多無明顯變化, 但急性起病的兒童較早發生智力減退;大多數HLD具有性格改變, 如自製力減退、情緒不穩、易激動等;重症可出現抑鬱、狂躁、幻覺、妄想、衝動等, 可引起傷人自傷行為。 少數患者以精神症狀為首發症狀, 易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症。

(二)肝臟症狀 以肝臟症狀為首發症狀有:

1.通常約5~10歲發病。 由於肝臟內銅離子沉積達超飽和,

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 即腹型肝豆狀核變性。 臨床表現為, 全身倦怠、嗜睡、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部膨脹及高度黃疸, 病情迅速惡化, 多於一周至一月左右死亡, 往往在其同胞被確診為HLD後, 回顧病史時方考慮本病可能。

2.約半數患者在5~10歲內, 出現一過性黃疸、短期穀丙轉氨酶增高或/及輕度腹水, 不久迅速恢復。 數年後當神經症狀出現時, 肝臟可輕度腫大或不能捫及, 肝功能輕度損害或正常範圍, 但B超檢查已有不同程度損害。

3.少兒期緩慢進行食欲不振、輕度黃疸、肝臟腫大和腹水, 酷似肝硬化的表現.經數月至數年, 消化道症狀遷延不愈或日益加重, 而漸漸出現震顫、肌僵直等神經症狀.神經症狀一旦出現,

肝症狀迅速惡化, 多於幾周至2~3月內陷入肝昏迷.因此對原因不明的肝硬化少兒患者。

4.部分青少年患者可表現緩慢進行脾臟腫大, 並引致貧血、白細胞或(及)血小板減少等脾功能亢進徵象, 一般在脾切除或/及門脈分流術後不久, 出現神經症狀並迅速惡化, 常於短期內死亡;少數患者因食管靜脈破裂致上消化道出血而迅速促發神經症狀。

5.肝症狀發生於其他症狀後

先出現神經症狀, 長期誤診或不規則驅銅治療, 神經症狀遷延達晚期, 漸發生黃疸、腹水乃至肝昏迷。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