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癇病病因病機

癇病是一種反復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病證, 亦各“癲癇”, 俗稱“羊癲瘋”。 臨床以突然意識喪失, 甚則僕倒, 不省人事, 強直抽搐, 口吐涎沫, 兩目上視或口中怪叫, 移時蘇醒, 如常人為特徵。 發作前可伴眩暈、胸悶等先兆, 發作後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狀。

癇病的發生, 大多由於七情失調, 先天因素, 腦部外傷, 飲食不節, 勞累過度, 或患它病之後, 造成臟腑失調, 痰濁阻滯, 氣機逆亂, 風陽內動所致, 而尤以痰邪作祟最為重要。

一、癇病病因

1、七情失調

主要責之於驚恐。 《素問·舉痛論》說:“恐則氣下”, “驚則氣亂”。 歷代醫家持此論者頗多。

由於突受大驚大恐, 造成氣機逆亂, 進而損傷臟腑, 肝腎受損, 則易致陰不斂陽而生熱生風。 脾胃受損, 則易致精微不布, 痰濁內聚, 經久失調, 一遇誘因, 痰濁或隨氣逆, 或隨火炎, 或隨風動, 蒙閉心神清竅, 是以癇病作矣。

小兒臟腑嬌嫩, 元氣未充, 神氣怯弱, 或素蘊風痰, 更易因驚恐而發生本病, 正如《景嶽全書?癲狂癡呆》癇雲:“蓋小兒神氣尚弱;驚則肝膽奪氣而神不守舍, 舍空則正氣不能主, 而痰邪足以亂之。 ”

2、先天因素

癇病之始于幼年者多見, 與先天因素有密切關係.所謂“病從胎氣而得之”。 前賢多責之於“在母腹中時, 其母有所大驚”所致。 若母體突受驚恐, 一則導致氣機逆亂, 一則導致精傷而腎虧, 所謂“恐則精卻”。 母體精氣之耗傷, 必使胎兒發育異常,

出生後, 遂易發生癇病。 而妊娠期間, 母體多病, 服藥不當, 損及胎兒, 尤易成為發病的潛在因素。

3、腦部外傷

由於跌僕撞擊, 或出生時難產, 均能導致腦竅受損, 瘀血阻絡, 經脈不暢, 腦神失養, 使神志逆亂, 昏不知人, 遂發癇病。 正如清·周學海《讀醫隨筆·證治類指出》:“癲癇之病, 其傷在血……雜然凝滯於血脈, 血脈通心, 故發昏悶, 而又有抽掣叫呼者, 皆心肝氣為血困之象。

4、其它

或因六淫之邪所幹, 或因飲食失調, 或因患它病後, 臟腑受損, 均可導致積痰內伏。 一遇勞累過度, 生活起居失於調攝, 遂致氣機逆亂, 觸動積痰, 生熱動風, 壅塞經絡, 閉塞心竅, 上擾腦神, 發為癇病。

二、癇病病機

癇之為病, 病理因素總以痰為主, 每由風、火觸動, 痰瘀內阻,

蒙蔽清竅而發病。 以心腦神機失用為本, 風、火、痰、瘀致病為標。 其中痰濁內阻, 髒氣不平, 陰陽偏勝, 神機受累, 元神失控是病機的關鍵所在。 而癇病之痰, 具有隨風氣而聚散和膠固難化兩大特點, 因而癇病之所以久發難愈, 反復不止, 正是由於膠固於心胸的”頑痰”所致。 至於發作時間的久暫, 間歇期的長短, 則與氣機順逆和痰濁內聚程度有密切關係。

癇病與五臟均有關聯, 但主要責之於心肝, 頑痰閉阻心竅, 肝經風火內動是癇病的主要病機特點。 久發耗傷精氣, 可致心腎虧虛, 氣血不足, 可見心脾兩虛。

癇病的病機轉化決定于正氣的盛衰及痰邪深淺。 發病初期, 痰瘀阻竅, 肝鬱化火生風, 風痰閉阻, 或痰火熾盛等以實證為主,

因正氣尚足, 痰濁尚淺, 易於康復;若日久不愈, 損傷正氣, 首傷心脾, 繼損肝腎, 加以痰瘀凝結膠固, 表現虛實夾雜, 則治癒較難, 甚至神情呆滯, 智力減退。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