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證名。
出《普濟方》。
症見小兒胸滿氣促,
痰多食少。
多因痰邪內伏,
複感風寒之邪,
壅滯於肺所致。
無表寒者,
宜豁痰降氣,
用枳實湯;兼表寒者,
宜解表化飲,
用小青龍湯。
齁喘
證名。
見《醫說》卷四。
又稱齁(鼻合)。
指喘急而喉中痰鳴,
鼻息氣粗聲高。
多因過食魚蝦鹽鹹,
內有積痰寒飲,
外感寒邪,
外寒與內飲搏擊,
肺氣壅阻所致。
《金匱翼·齁喘》:“齁喘者,
積痰在肺,
遇冷即發,
喘鳴迫塞,
但坐不得臥,
外寒與內飲相搏,
宜小青龍湯主之;若肺有積熱,
熱為寒束者,
宜越婢湯主之。
……丹溪治齁喘之症,
未發,
以扶正氣為主,
八味、腎氣,
溫腎行水之謂也;已發,
用攻邪氣為主,
越婢、青龍,
泄肺蠲飲之謂也。
”《萬病回春·哮吼》:“凡遇天陰欲雨,
便發齁喘,
甚至坐臥不得,
飲食不進,
此乃肺竅中積有冷痰,
乘天陰寒氣從背、口、鼻而入,
則肺脹作聲。
此病有苦至終身者,
亦有子母相傳者。
”《醫學傳燈·齁喘》:“齁喘之病,
方書皆名哮吼,
為其聲之惡也。
此因誤啖鹽醬鹹物,
搏結津液,
熬煎成痰,
膠粘固結,
聚於肺絡,
不容呼吸出入,
而呼吸正氣反觸其痰,
所以喘聲不止也。
肺有痰熱,
毛竅常開,
熱氣得以外泄,
所以伏而不發,
一遇秋冬,
寒氣外束,
邪熱不得宣通,
故令發喘。
脈來浮數滑大者,
宜用定喘湯。
……蠲病屬熱者固多,
而肺寒者亦有,
不可泥定是熱。
凡脾胃虛寒,
氣不能運,
積成冷痰,
上注於肺,
亦成齁喘。
其人四肢厥冷,
脈沉細緩,
按之無力,
即其候也。
宜用六君子東加款冬、金沸草、杏仁、炮薑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