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脊髓血管病

病因

脊髓梗死最常見的原因為脊髓動脈粥樣硬化。 其他原因有:動脈炎、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栓塞、蛛網膜粘連、嚴重的低血壓、梅毒、紅細胞增多症等。 脊髓出血的原因包括創傷、血液病(如白血病)、抗凝治療、動靜脈畸形等。 脊髓靜脈梗死多發生於敗血症、惡性腫瘤或脊髓血管畸形。

臨床表現

1.缺血性脊髓血管病

急性起病, 男性多於女性。

(1)脊髓短暫性缺血發作

類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起病突然, 持續時間短暫, 不超過24小時, 恢復完全, 不遺留任何後遺症。 間歇性跛行和下肢遠端發作性無力是本病的典型臨床表現,

行走一段距離後單側或雙側下肢沉重、無力甚至癱瘓, 休息或使用血管擴張劑後緩解, 或僅有自發性下肢遠端發作性無力, 反復發作, 可自行緩解, 間歇期症狀消失。

(2)脊髓梗死

卒中樣起病, 脊髓症狀在數分鐘或數小時達高峰, 因閉塞的供血動脈不同而有所不同。

①脊髓前動脈綜合征

以中胸段或下胸段多見, 首發症狀常為突然出現病變水準的相應部位根性疼痛或遲緩性癱瘓, 脊髓休克期過後轉為痙攣性癱瘓, 痛溫覺消失而深感覺存在。 尿便障礙較明顯, 脊髓休克早期多為尿便瀦留, 大便之後逐漸恢復, 很少出現大便失禁, 尿失禁在後期較為常見。

②脊髓後動脈綜合征

脊髓後動脈極少閉塞, 即使發生也因側支迴圈良好而症狀較輕且恢復較快。

表現為急性根痛, 病變水準以下深感覺消失, 出現感覺性共濟失調, 痛覺和肌力保存, 無尿便障礙。

③中央動脈綜合征

病變水準相應階段的下運動神經元癱瘓、肌張力減低、肌萎縮、多無感覺障礙和錐體束損害。

(3)脊髓血管栓塞

少見, 與腦栓塞病因相同, 臨床表現為根痛、下肢單癱或截癱、尿便瀦留等。 轉移瘤所致的脊髓血管栓塞, 由於伴發脊髓和椎管內的廣泛轉移, 病程進展較迅速。

2.脊髓出血

很少見, 可分為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或髓內出血, 均可突然出現劇烈的背痛、截癱、尿便障礙, 病變水準以下感覺缺失等急性橫貫性脊髓損傷的表現。

脊髓蛛網膜下腔出血表現為突然背痛、腦膜刺激征和截癱等;如今為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可能只有背痛而無脊髓受壓的表現。

3.脊髓血管畸形

通常發生於男性, 男女比例約為9:1。 最常見的發病年齡是30~70歲。 疾病的發生常與外傷、運動、懷孕和月經有關。 最常見的部位是胸段和腰段的背側和背外側。 以突然發病和症狀反復出現為特點。 多數患者以急性疼痛起病, 有不同程度的截癱、呈根性或傳導性分佈的感覺障礙及尿便障礙, 少數以脊髓蛛網膜下腔出血為首發症狀。 動靜脈畸形症狀的週期性加劇與妊娠有關, 可能與妊娠期內分泌改變使靜脈壓增高有關。

脊髓血管畸形發展緩慢, 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 診斷較為困難。

4.脊髓靜脈疾病

脊髓靜脈系統疾病較動脈性疾病少見。

表現為突發背痛、下肢單癱或截癱、尿便瀦留等。

檢查

1.腰椎穿刺

脊髓梗死可以出現脊髓腫脹, 但腰椎穿刺時椎管大多通暢, 腦脊液蛋白可輕度升高。 椎管內出血可導致腦脊液壓力增高。 血腫形成可造成椎管內不同程度阻塞, 使腦脊液蛋白增高, 壓力降低, 蛛網膜下腔出血則腦脊液呈均勻血性。

2.CT或MRI

可顯示脊髓局部增粗、出血、梗死, 增強後可以發現畸形血管。

3.脊髓造影

可確定血腫部位, 顯示脊髓畸形血管的位置和範圍, 但不能區別病變類型, 選擇性脊髓動脈造影對診斷脊髓血管畸形最有價值, 可明確顯示畸形血管的大小、範圍、類型與脊髓的關係, 有助於治療方法的選擇。

診斷

根據發病突然, 伴疼痛,

運動、感覺和植物神經的功能障礙等脊髓受損的表現以及症狀體征符合脊髓血管分佈, 結合腦脊液和脊髓影像學可以作出臨床診斷。

脊髓血管病的注意事項

護理方面要遵循四肢癱瘓或截癱患者的一般護理原則。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脊髓血管病的相關知識有了全新的認識了呢。 脊髓血管病在我們生活中時有發生, 一但發生後果很嚴重, 我們在平時一定要加強脊髓血管病的預防措施。 以上介紹的有關脊髓血管病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