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虛癇病因病機

對癇病休止期的治療一般要注意虛損的病機因素。

癲癇休止期是指癲癇停止發作的階段。 因病情輕重各異, 輕者休止期數月甚至逾年, 重者休止期數日甚至按時或分計算。 休止期僅僅是逆氣暫時消散, 但由於病因未除, 臟腑、經絡、氣血的功能未恢復, 逆氣可以隨時產生。 所以此時期的關鍵是痰、熱、積、瘀、蟲、驚等病因仍然作用於機體。 當機體還能自我調節, 臟腑、經絡、氣血處於相對平衡, 逆氣則不產生。 若機體失去自我調節, 氣血失調, 臟腑經絡功能失常, 逆氣可以驟然而生, 導致癲癇再度發作。

若癲癇停止發作2年以上,

此期將會出現三種情況

1、致病因素已除, 臟腑、經絡、氣血功能正常, 逆氣不再產生, 癲癇痊癒。

2、情況是致病因素已除, 臟腑、經絡、氣血功能尚處於恢復之中, 此時期若無特殊原因, 一般也不會再犯病;若突受驚恐或其它精神刺激, 感染時疫瘟毒, 顱腦受傷, 飲食不節, 過勞或月經初潮等等, 又可能破壞臟腑、經絡、氣血的平衡, 產生逆氣, 使癲癇復發。

3、病因雖除, 臟腑、經絡、氣血功能受到嚴重影響, 已經不可能恢復, 其中主要是心神受蒙, 脾腎兩虧。

虛癇在古代醫籍中也被稱為陰癇。

《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五·風癇候》謂:病先身冷, 不驚, 不啼喚, 乃成病。 發時脈沉者為陰癇。 內在五臟, 外在骨髓, 極者難治。

《活幼心書·卷中·癇證》則強調“陰癇者,

因慢驚後去痰不盡, 痰入心包而得”。

清·陳複正認為夫病至於癇, 非稟於先天不足, 即由於攻伐過傷, 其真元之敗, 氣血之傷, 了然在望。

虛癇成因有三要

1、原本體虛, 如高熱驚厥、久治不愈而成癇;

2、先天稟賦不足, 如胎癇類, 生後即癇, 發育遲緩;

3、癇病久後不愈而變虛。

故言“虛癇”者, 一是強調其虛的病理因素, 更強調其為致病之因。

首先, 虛則氣滯, 如《醫論三十篇》所雲“氣不虛不阻, 病中滿者, 皆因其虛之故”。 《壽世保元·脾胃論》亦雲:氣健則升降不失其度, 氣弱則稽滯也。

其次, 虛則血瘀, 如《讀醫隨筆·承制生化論》謂:氣虛不足以推血, 則血必有瘀。 《壽世保元·血氣論》雲:氣有一息之不運, 則血有一息之不行。

此外, 報導行則水行, 氣化則濕化, 氣虛往往導致痰飲水濕的停留。

如《四診抉微·察行氣》雲:肥人多中風, 以行厚氣虛, 難以周流而鬱滯生痰。 《傷寒貫珠集·太陽權變法》雲:無氣則水不至, 無陽則津不化。 《世補齋醫書·釋飲》雲:但有一毫陽氣不到處, 即為水之所伏留。 《證治匯補》雲:濕乃津液之屬, 隨氣化而出者也, 清濁不分, 則濕氣內聚。

總之氣血虧虛, 諸邪停聚, 是多種疾病發生發展的關鍵。

經絡是運行氣血, 聯絡臟腑肢節, 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 《素問·舉痛論》雲:經脈流行不止, 環周不休。 《風勞臌膈四大證治》雲:人之一身, 經絡貫串為之脈, 脈者, 血之隧道也。 血隨氣行, 周流不停。 若元氣虧虛, 營衛之行留阻, 或為痰凝, 或為瘀阻, 經絡凝澀, 百病多變化而生。 如《雜病雲治·內因門》雲:經絡凝滯,

營衛之行澀, 則手足或麻或木, 以經脈皆起於手足之端, 而四末行遠, 氣血罕到故也。 《萬氏家傳保命歌括·中風》雲:蓋為痰泥經絡, 遂氣血不行以營養其筋也。

張景嶽認為:氣之在人, 和則為正氣, 不和則為邪氣, 凡表裡虛實, 逆順緩急, 無不因氣而動, 故百病皆生於氣。 在正常情況下, 血與津液的運動與輸布, 有賴於氣的推動。 人身之血, 內行於經絡而外充於皮毛, 滲透肌肉, 滋養筋骨, 故百體平和, 運動無礙。 津液者, 血之餘, 行乎脈外, 流通一身, 如天之清露。 若在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下, 元氣受損, 則“虛氣”不能正常運行和敷布, 血與津液滯而為痰為瘀, 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