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疾病預防>正文

脊肌萎縮 具體的症狀有哪些

脊肌萎縮屬於一種罕見病, 大家對這種病不是很瞭解。 那麼今天給大家帶來脊肌萎縮症狀以及治療方法, 大家可以看一看。 同時也應該預防脊肌萎縮的發生, 具體是怎樣的, 下面一起瞭解一下吧。

本症大多數患者為SMA-Ⅰ型, 其次為Ⅱ型, Ⅲ型發病率最低。 1、嬰兒脊髓性肌萎縮 也稱為SMA-I型或Werdnig-Hoffmann病。 本型為3型中最為嚴重, 據國外報導, 發病率為1/2萬活產兒。

約1/3病例在宮內發病, 胎動變弱, 半數在出生時或出生後的最初幾個月即可發病, 且幾乎均在5個月內發病。 罕見能存活1年, 這些患兒在胎兒期已有症狀, 胎動減少, 出生後即有明顯四肢無力,

餵養困難及呼吸困難。

臨床特徵表現

(1)對稱性肌無力:首先雙下肢受累, 迅速進展, 主動運動減少, 近端肌肉受累最重, 不能獨坐, 最終發展手足尚有輕微活動。

(2)肌肉弛緩, 張力極低:患兒臥位時兩下肢呈蛙腿體位, 髖外展, 膝屈曲的特殊體位。 腱反射減低或消失。

(3)肌肉萎縮:可累及四肢、頸、軀幹及胸部肌肉, 由於嬰兒皮下脂肪多, 故肌萎縮不易發現。

(4)肋間肌麻痹:輕症者, 可有明顯的代償性腹式呼吸, 重症者除有嚴重呼吸困難外, 吸氣時可見胸骨上凹陷, 即胸式矛盾呼吸, 膈肌運動始終正常。

(5)運動腦神經受損:以舌下神經受累最常見, 表現舌肌萎縮及震顫。

(6)預後不良, 平均壽命為18個月, 多在2歲以內死亡。

2、少年型SMA 也稱為SMA-Ⅱ型、中間型SMA或慢性SMA,

發病較Ⅰ型稍遲, 多於1歲內起病, 進展緩慢。 患兒在6~8個月時生長發育正常, 多數病例表現以近端為主的嚴重肌無力, 下肢重於上肢;多發性微小肌陣攣是主要表現;呼吸肌、吞咽肌不受累, 面肌不受累, 括約肌功能正常。

本型具有相對良性的病程。 生存期超過4年, 可存活至青春期以後。 3、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縮 又稱SMA-Ⅲ型, 也稱為Kugelberg-Welander病、Wohlfart-Kugelberg-Welander綜合征或輕度SMA。

是SMA中表現最輕的一類。 本病在兒童晚期或青春期出現症狀, 開始為步態異常, 下肢近端肌肉無力。 緩慢進展。 漸累及下肢遠端和上雙肢。 可存活至成人期。 表現為神經元性近端肌萎縮, 容易和肢帶型肌營養不良相混淆。

患兒常有磷酸肌酸激酶增高。 能行走的SMA-Ⅲ型患兒可出現蹣跚步態,

腰椎前突, 腹部凸起, 腱反射可有可無。 維持獨立行走的時間與肌無力的發病年齡密切相關, 2歲前發病者將在15歲左右不能行走, 2歲後發病者可一直保持行走能力至50歲左右。

大量的前瞻性臨床研究表明, SMA-Ⅱ型和Ⅲ型在數年內肌無力症狀進展緩慢或沒有進展。 另外, 不典型SMA進行性延髓麻痹(Fazio-Londe病), 患者腦幹運動核進行性受損, 數量逐漸減少, 引起進行性延髓麻痹, 但不伴或很少伴有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受損現象。

本病常於生後最初幾年發病, 表現為明顯的面肌無力及其他腦神經運動神經核受累症狀, 通常在第Ⅴ對腦神經以下的神經核, 眼外肌一般不受累。

脊髓性肌萎縮症狀有什麼表現?脊髓性肌萎縮的症狀首先出現在嬰兒期和兒童期。

急性脊髓性肌萎縮(韋德尼希-霍夫曼病)所致的肌無力出現在2~4個月的嬰兒中, 這種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也就是說需要從父母雙方分別獲得一個隱性基因。

患有中度脊髓性肌萎縮的小孩在一年或兩年內保持正常, 然後出現肌無力, 下肢比上肢更重。 此病通常不累及呼吸、心臟或顱神經, 病程也緩慢。

慢性脊髓性肌萎縮(沃-庫-韋氏病)開始於2~17歲的青少年, 病情緩慢加重, 因此, 此病患者比患其他類型的脊髓性肌萎縮者壽命更長。 肌無力和萎縮開始於雙下肢, 隨後擴展到雙上肢。

按其發病年齡, 病變部位又可分為

1.成年型(遠端型)進行性脊肌萎縮 多數起病于中年男性, 從上肢遠端開始, 為一隻手或兩手無力、肌萎縮,

漸向前臂、上臂、肩帶肌發展;受累肌有明顯的肌束顫動、肌張力減低、腱反射減退或消失。 隨病情進展而發展到下肢肌群、頸項肌群, 最後可引起脊髓型呼吸麻痹。 少數病例可從下肢遠端起病向近端發展。

2.少年型(近端型)進行性脊肌萎縮 可有家族史, 為常染色體隱性或顯性遺傳, 多數在青少年或兒童期發病, 症狀為骨盆帶與下肢近端肌無力與肌萎縮, 行走時步態搖擺不穩, 站立時腹部前凸, 繼而出現肩胛帶與上肢近端的無力與肌萎縮, 有肌束顫動, 仰臥時不易爬起。 以上表現頗似肢帶型肌營養不良症。 肌電圖有助於兩者鑒別診斷。

3.嬰兒型進行性脊肌萎縮 本病多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 在母體內或生後十年內發病。 臨床表現為軀幹與四肢肌肉的無力與萎縮。在母體內發病者母親可感到胎動減少或消失,出生後患兒哭聲微弱、紫紺明顯、全身弛緩性肌無力和肌萎縮。肌萎縮多從骨盆帶、下肢近端開始,繼而肩胛帶,頸項部和四肢遠端。胸廓肌無力、萎縮而膈肌尚相對有力,因此吸氣時出現胸廓塌陷。面肌、舌肌、咀嚼肌和咽喉肌亦易受累,但肌束顫動少見。智力正常,感覺和膀胱直腸功能亦正常。發病早者預後差,多在7個月內死亡。發病較晚者(出生6~12個月發病)相對預後較好。

進行性延髓麻痹 腦幹運動神經核,特別是延髓運動神經核變性。多在中年後起病,聲音嘶啞或鼻音,吞咽嗆咳,飲水從鼻孔返流,流涎,咳嗽無力,痰液不易咳出。檢查可見軟齶不能上提、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縮,舌面有凹凸不平的皺褶、舌肌纖顫。少數病例可有胸鎖乳突肌或斜方肌萎縮。兩側皮質腦幹束病變時則出現假性延髓麻痹:咽反射亢進、舌肌張力高、體積縮小、無肌萎縮和纖顫。同時伴情感障礙(強哭、強笑),下頜反射亢進。

原發性側索硬化 病變僅限於大腦運動皮質Betz細胞和錐體束,不累及下運動神經元。男性居多,臨床表現為緩慢進展的雙下肢或四肢無力、剪刀樣步態,受累肢體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Babinski征陽性。

運動神經元病的感覺檢查正常,雖少數病人自覺在肌萎縮部位有輕度感覺異常,但客觀檢查無感覺障礙。極少數病人有括約肌功能障礙。肌電圖有很大診斷價值(病變處肌肉在靜息狀態時出現束顫、纖顫電位。肌肉隨意收縮時運動單位電位減少、波幅增高,偶爾可見巨型動作電位,運動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正常。腦脊液正常或蛋白有輕度增高,肌酸磷酸激酶輕度增高而其同功酶不高。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相信大家對脊肌萎縮已經有了一個很全面的瞭解了。如果家人或者身邊的朋友不幸患上了脊肌萎縮,一定要積極的治療,只有這樣,才能換回一個好的身體。

臨床表現為軀幹與四肢肌肉的無力與萎縮。在母體內發病者母親可感到胎動減少或消失,出生後患兒哭聲微弱、紫紺明顯、全身弛緩性肌無力和肌萎縮。肌萎縮多從骨盆帶、下肢近端開始,繼而肩胛帶,頸項部和四肢遠端。胸廓肌無力、萎縮而膈肌尚相對有力,因此吸氣時出現胸廓塌陷。面肌、舌肌、咀嚼肌和咽喉肌亦易受累,但肌束顫動少見。智力正常,感覺和膀胱直腸功能亦正常。發病早者預後差,多在7個月內死亡。發病較晚者(出生6~12個月發病)相對預後較好。

進行性延髓麻痹 腦幹運動神經核,特別是延髓運動神經核變性。多在中年後起病,聲音嘶啞或鼻音,吞咽嗆咳,飲水從鼻孔返流,流涎,咳嗽無力,痰液不易咳出。檢查可見軟齶不能上提、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縮,舌面有凹凸不平的皺褶、舌肌纖顫。少數病例可有胸鎖乳突肌或斜方肌萎縮。兩側皮質腦幹束病變時則出現假性延髓麻痹:咽反射亢進、舌肌張力高、體積縮小、無肌萎縮和纖顫。同時伴情感障礙(強哭、強笑),下頜反射亢進。

原發性側索硬化 病變僅限於大腦運動皮質Betz細胞和錐體束,不累及下運動神經元。男性居多,臨床表現為緩慢進展的雙下肢或四肢無力、剪刀樣步態,受累肢體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Babinski征陽性。

運動神經元病的感覺檢查正常,雖少數病人自覺在肌萎縮部位有輕度感覺異常,但客觀檢查無感覺障礙。極少數病人有括約肌功能障礙。肌電圖有很大診斷價值(病變處肌肉在靜息狀態時出現束顫、纖顫電位。肌肉隨意收縮時運動單位電位減少、波幅增高,偶爾可見巨型動作電位,運動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正常。腦脊液正常或蛋白有輕度增高,肌酸磷酸激酶輕度增高而其同功酶不高。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相信大家對脊肌萎縮已經有了一個很全面的瞭解了。如果家人或者身邊的朋友不幸患上了脊肌萎縮,一定要積極的治療,只有這樣,才能換回一個好的身體。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