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 一般認為與感染、遺傳和免疫異常有關。
1.感染
患者發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在部分患者血清中發現抗腸耶耳森菌抗體、抗風疹病毒抗體及抗腮腺炎病毒抗體, 還有部分患者血清存在葡萄球菌A免疫複合物, 故有人認為成人斯蒂爾病的發病與感染有一定關係。
2.遺傳
成人斯蒂爾病與人類白細胞抗原中Ⅰ類抗原和Ⅱ類抗原有關, 提示本病與遺傳有關, 但上述HLA陽性位元點與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藥物的作用均未發現明顯的相關性。
3.免疫異常
成人斯蒂爾病患者可存在細胞和體液免疫異常。
臨床表現
本病臨床表現複雜多樣, 常有多系統受累。 表現為發熱、皮疹、關節痛, 其次為咽痛、淋巴結腫大、肝、脾大及漿膜炎等。
1.發熱
發熱為本病的重要表現之一。 幾乎見於所有的患者。 通常是突然高熱, 一天1個高峰, 偶爾一天2個高峰。 以高熱為主, 體溫多超過39℃, 一般在午後或傍晚時達到高峰。 也有患者開始為中低熱在2~4周後出現高熱, 部分患者體溫不規則, 全天任何時候都可出現高熱。 高熱型以弛張熱多見, 其他有不規則熱和稽留熱等。 約半數患者發熱前出現畏寒, 但寒戰少見。 熱程可持續數天至數年, 反復發作。 發熱時皮疹、咽痛、肌肉和關節疼痛症狀加重, 熱退後皮疹可隱退, 上述症狀可減輕。 多數患者雖然長期發熱,
2.皮疹
皮疹是本病的另一主要表現, 85%以上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現一過性皮疹, 其表現為彌漫性充血性紅色斑丘疹有時有輕度瘙癢感一般分佈於頸部、軀幹和四肢伸側, 皮疹形態多變有的患者還可呈蕁麻疹、結節性紅斑或出血點。 皮疹出現時間無規律性, 多隨傍晚發熱時出現, 並隨清晨熱退後而消失, 即晝隱夜現之特點。 呈一過性, 皮疹消退後不留痕跡, 但少數可遺有大片色素沉著。
3.關節和肌肉症狀
關節痛和關節炎為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 但可以很輕, 以致容易被忽略一般起病較為隱匿, 多為關節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疼痛、腫脹和壓痛。 部分患者在發熱多天或數月後才出現關節表現。
4.咽痛
見於50%的患者常在疾病的早期出現, 有時存在於整個病程中。 發熱時咽痛出現或加重, 熱退後緩解。 咽部檢查可見咽部充血, 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 扁桃體腫大咽拭子培養陰性, 抗生素治療對這種咽痛無效。
5.淋巴結腫大
本病早期往往有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 尤以腋下及腹股溝處顯著呈對稱性分佈, 質軟有輕壓痛, 無粘連及大小不一。 部分患者出現肺門及腸系膜淋巴結腫大, 可造成腹部非固定性疼痛腸系膜淋巴結壞死, 可造成劇烈腹痛。 體溫正常後腫大的淋巴結縮小或消失。
6.肝脾腫大
約半數患者肝臟腫大一般為輕、中度腫大,
7.心臟損害
本病的心臟損害表現心包病變多見, 其次為心肌炎, 心內膜炎少見。 臨床表現為心悸、胸悶、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心包炎一般起病隱匿, 仔細聽診可聞及心包摩擦音, 超聲心動圖可見積液罕見心包填塞。 部分患者出現心包縮窄。 心肌病變一般不影響心臟功能。
8.肺和胸膜病變
可出現咳嗽咳痰、胸悶和呼吸困難等症狀肺部損害表現為浸潤性炎症、肺不張、肺出血間質性肺炎及澱粉樣變,
9.腹痛
約1/4的患者出現腹痛或全腹不適、噁心、嘔吐和腹瀉等。 腹痛往往由腸系膜淋巴結炎、機械性腸梗阻或腹膜炎所致, 少數患者因劇烈腹痛被誤為外科急腹症而行剖腹探查術。
10.神經系統病變
本病神經系統病變少見, 可累及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 出現腦膜刺激征及腦病, 包括頭痛嘔吐、癲癇、腦膜腦炎、顱內高壓等。 腦脊液檢查多數正常, 偶有蛋白含量輕度升高,腦脊液培養陰性。
11.其他表現
腎臟損害較少見,一般為輕度蛋白尿,以發熱時明顯。少數患者可發生噬血綜合征。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本病突出表現是患者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增高,一般在14×10/L~20×10/L之間,也有報告高達50×10/L,呈類白血病反應。白細胞升高以中性粒細胞增高為主,分類一般在0.9以上,中性粒細胞核左移而嗜酸性細胞不消失。半數以上的患者血小板計數高達300×10/L以上。
血沉明顯增快,C-反應蛋白輕或中度升高。血清鐵蛋白在疾病活動期明顯升高可超過正常水準10倍以上並與疾病活動相平行在合併肌炎時肌酸磷酸肌酶和乳酸脫氫酶等升高。
骨髓象常為感染性特點,粒系統增生活躍,核左移,胞質內有中毒顆粒及空泡變性。骨髓細菌培養陰性。
2.X線表現
本病的X線表現是非特異性的。早期可見軟組織腫脹和關節附近骨質疏鬆反復或持續存在的關節炎則可見關節軟骨破壞及骨糜爛。
診斷
診斷要點:本病無特異性診斷方法,國內外曾制定了許多診斷或分類標準,但至今仍未有公認的統一標準。推薦應用較多的美國Cush標準:
Cush標準:
必備條件
發熱≥39℃;
關節痛或關節炎;
類風濕因數
抗核抗體
另需具備下列任何兩項;
血白細胞≥15×109/L;
皮疹;
胸膜炎或心包炎;
肝大或脾大或淋巴結腫大。
須強調指出的是成人斯蒂爾病是排除性診斷,至今仍無特定的統一診斷標準,即使在確診後,仍要在治療、隨訪過程中隨時觀察病情變化。
鑒別診斷
1.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乙肝病毒、風疹、微小病毒、可薩奇病毒、EB病毒、巨細胞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感染性心內膜炎、腦膜炎球菌菌血症、淋球菌菌血症及其他細菌引起的菌血症或敗血症、結核病、萊姆病、梅毒和風濕熱等。
2.惡性腫瘤
白血病、淋巴瘤、免疫母細胞淋巴結病。
3.其他結締組織病
4.其他疾病
血清病、結節病、原發性肉芽腫性肝炎、克羅恩病,藥物過敏。
治療
1.非甾類抗炎藥
急性發熱炎症期可首先使用非甾類抗炎藥,一般需用較大劑量,病情緩解後應繼續使用1~3個月,再逐漸減量。有胃腸疾病的病人應優先選用選擇性COX-2抑制劑。
2.腎上腺糖皮質激素
對單用非甾類抗炎藥不起效,症狀控制不好,或減量復發者,或有系統性損害、病情較重者應使用糖皮質激素。常用潑尼松。待症狀控制、病情穩定1個月以後可逐漸減量,以最小有效量維持。對重症者可用甲基潑尼松龍衝擊治療。
3.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DMARDs)
用激素後仍不能控制發熱或激素減量即復發者;或關節炎表現明顯者應儘早加用改變病情抗風濕藥。病情較輕者的慢性系統性病變,如發熱、乏力、皮疹、漿膜炎等可用羥氯喹。關節病變明顯者首選甲氨蝶呤。還可根據病情在甲氨蝶呤基礎上聯合使用其他改變病情抗風濕藥。如病人對甲氨蝶呤不能耐受可換用來氟米特,在使用來氟米特基礎上也可與其他抗風濕藥聯合。對較頑固病例可考慮使用環磷醯胺、硫唑嘌呤及環孢素A。當轉入慢性期以關節炎為主要表現時,可參照類風濕關節炎治療與抗風濕藥聯合用藥。在多種藥物治療難以緩解時也可甲氨蝶呤+環磷醯胺。
4.其他藥物
抗腫瘤壞死因數-國外已有應用。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尚有爭議。
預後
患者病情、病程呈多樣性。少部分患者一次發作緩解後不再發作,多數患者緩解後易反復發作。40%~50%患者有自限傾向,也有慢性持續活動的類型,無皮疹、HLA-B35陽性者病情較輕。20%發生慢性關節炎,出現軟骨和骨質破壞。死亡原因多種多樣,主要由於繼發感染、糖皮質激素不良反應、肝功能衰竭等多臟器損害。幼年有Still病、持續類風濕因數、抗核抗體陽性、HLA-DR6陽性提示預後較差。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成人斯蒂爾病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了成人斯蒂爾病的臨床表現有發熱、皮疹、關節痛,其次為咽痛、淋巴結腫大、肝、脾大及漿膜炎等。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偶有蛋白含量輕度升高,腦脊液培養陰性。11.其他表現
腎臟損害較少見,一般為輕度蛋白尿,以發熱時明顯。少數患者可發生噬血綜合征。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本病突出表現是患者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增高,一般在14×10/L~20×10/L之間,也有報告高達50×10/L,呈類白血病反應。白細胞升高以中性粒細胞增高為主,分類一般在0.9以上,中性粒細胞核左移而嗜酸性細胞不消失。半數以上的患者血小板計數高達300×10/L以上。
血沉明顯增快,C-反應蛋白輕或中度升高。血清鐵蛋白在疾病活動期明顯升高可超過正常水準10倍以上並與疾病活動相平行在合併肌炎時肌酸磷酸肌酶和乳酸脫氫酶等升高。
骨髓象常為感染性特點,粒系統增生活躍,核左移,胞質內有中毒顆粒及空泡變性。骨髓細菌培養陰性。
2.X線表現
本病的X線表現是非特異性的。早期可見軟組織腫脹和關節附近骨質疏鬆反復或持續存在的關節炎則可見關節軟骨破壞及骨糜爛。
診斷
診斷要點:本病無特異性診斷方法,國內外曾制定了許多診斷或分類標準,但至今仍未有公認的統一標準。推薦應用較多的美國Cush標準:
Cush標準:
必備條件
發熱≥39℃;
關節痛或關節炎;
類風濕因數
抗核抗體
另需具備下列任何兩項;
血白細胞≥15×109/L;
皮疹;
胸膜炎或心包炎;
肝大或脾大或淋巴結腫大。
須強調指出的是成人斯蒂爾病是排除性診斷,至今仍無特定的統一診斷標準,即使在確診後,仍要在治療、隨訪過程中隨時觀察病情變化。
鑒別診斷
1.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乙肝病毒、風疹、微小病毒、可薩奇病毒、EB病毒、巨細胞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感染性心內膜炎、腦膜炎球菌菌血症、淋球菌菌血症及其他細菌引起的菌血症或敗血症、結核病、萊姆病、梅毒和風濕熱等。
2.惡性腫瘤
白血病、淋巴瘤、免疫母細胞淋巴結病。
3.其他結締組織病
4.其他疾病
血清病、結節病、原發性肉芽腫性肝炎、克羅恩病,藥物過敏。
治療
1.非甾類抗炎藥
急性發熱炎症期可首先使用非甾類抗炎藥,一般需用較大劑量,病情緩解後應繼續使用1~3個月,再逐漸減量。有胃腸疾病的病人應優先選用選擇性COX-2抑制劑。
2.腎上腺糖皮質激素
對單用非甾類抗炎藥不起效,症狀控制不好,或減量復發者,或有系統性損害、病情較重者應使用糖皮質激素。常用潑尼松。待症狀控制、病情穩定1個月以後可逐漸減量,以最小有效量維持。對重症者可用甲基潑尼松龍衝擊治療。
3.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物(DMARDs)
用激素後仍不能控制發熱或激素減量即復發者;或關節炎表現明顯者應儘早加用改變病情抗風濕藥。病情較輕者的慢性系統性病變,如發熱、乏力、皮疹、漿膜炎等可用羥氯喹。關節病變明顯者首選甲氨蝶呤。還可根據病情在甲氨蝶呤基礎上聯合使用其他改變病情抗風濕藥。如病人對甲氨蝶呤不能耐受可換用來氟米特,在使用來氟米特基礎上也可與其他抗風濕藥聯合。對較頑固病例可考慮使用環磷醯胺、硫唑嘌呤及環孢素A。當轉入慢性期以關節炎為主要表現時,可參照類風濕關節炎治療與抗風濕藥聯合用藥。在多種藥物治療難以緩解時也可甲氨蝶呤+環磷醯胺。
4.其他藥物
抗腫瘤壞死因數-國外已有應用。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尚有爭議。
預後
患者病情、病程呈多樣性。少部分患者一次發作緩解後不再發作,多數患者緩解後易反復發作。40%~50%患者有自限傾向,也有慢性持續活動的類型,無皮疹、HLA-B35陽性者病情較輕。20%發生慢性關節炎,出現軟骨和骨質破壞。死亡原因多種多樣,主要由於繼發感染、糖皮質激素不良反應、肝功能衰竭等多臟器損害。幼年有Still病、持續類風濕因數、抗核抗體陽性、HLA-DR6陽性提示預後較差。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成人斯蒂爾病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了成人斯蒂爾病的臨床表現有發熱、皮疹、關節痛,其次為咽痛、淋巴結腫大、肝、脾大及漿膜炎等。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