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主治潰瘍性直腸炎 腸健平方

這個潰瘍性直腸炎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病症, 這種病症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治療。 那麼, 這個潰瘍性直腸炎的治療偏方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治療?接下來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這個偏方吧!

組成

黨參20克, 焦白術20克, 茯苓15克, 薏苡仁30克, 白扁豆30克, 陳皮12克, 烏藥10克, 砂仁15克, 山藥30克, 桔梗12克, 蓮子肉30克, 馬齒莧30克, 五味子15克, 甘草6克。

功能

健脾補氣, 和胃滲濕。

主治

潰瘍性直腸炎發病初期, 屬脾胃夾濕證。 症見大便帶血, 帶有膿血黏液, 每天4~5次, 大便成形, 時發上腹隱痛, 肛門下墜, 始終有便意感, 無畏寒, 精神差, 懶言乏力,

舌淡胖, 邊有齒痕, 脈弱。 肛門鏡檢查, 直腸黏膜水腫、充血, 有散在淺表性糜爛, 指套染血。

用法

水煎服, 每日1劑, 早晚分服, 2個月為一療程。

方解

因炎症性腸病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黏液血便等症狀, 故臨床分屬於中醫泄瀉、痢疾、髒毒等範疇。 脾虛濕盛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濕邪困脾, 運化失常所致。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濕盛則濡泄。 ”水穀精微不能化生, 氣滯血瘀, 腐敗化為膿血。 本病初起以脾虛夾濕為主, 治則健脾化濕補氣, 和胃滲濕為原則。

本方是由《太平惠民合劑局方》之參苓白術散加減, 所治證候為脾虛濕盛, 脾胃氣虛, 運化不健, 濕濁中阻。 人參、白術、茯苓、白扁豆、薏苡仁、蓮子肉、山藥等能健脾祛濕, 澀腸止瀉;加用烏藥、馬齒莧、五味子三味,

以加強健脾化濕、止泄之功。 烏藥順氣開鬱, 驅寒止痛;馬齒莧性味酸寒, 清熱解毒, 散血消腫, 擅治熱痢膿血;五味子養五臟, 暖水髒, 補元氣, 生津液, 潤肺, 補脾止瀉痢。 諸藥合用標本兼顧以健脾補氣, 和胃滲濕治腸炎。

加減運用

濕熱蘊結大腸, 損傷脈絡或久病入絡, 大腸氣機不暢, 氣血瘀滯, 化為膿血, 致疾病纏綿, 久不能愈。 症見腹痛腹脹, 噯氣食少, 舌質紫暗, 邊有瘀點, 脈弦澀。 宜活血化瘀, 行滯除脹, 可添加當歸12克, 桃仁12克, 丹參30克, 赤芍12克, 滑石30克, 厚樸15克, 肉豆蔻15克, 木通10克, 淡竹葉12克, 杏仁12克。 平時可服用固腸止瀉丸或參苓白術散以鞏固治療, 提高療效。

潰瘍性直腸炎的併發症

1.中毒性結腸擴張

在急性活動期發生, 發生率約2%。

是由於炎症波及結腸肌層及肌間神經叢, 以至腸壁張力低下, 呈階段性麻痹, 腸內容物和氣體大量積聚, 從而引起急性結腸擴張, 腸壁變薄, 病變多見於乙狀結腸或橫結腸。 誘因有低血鉀、鋇劑灌腸, 使用抗膽鹼能藥物或阿片類藥物等。 臨床表現為病情迅速惡化, 中毒症狀明顯, 伴腹脹、壓痛、反跳痛, 腸鳴音減弱或消失, 白細胞計數增多。 X線腹平片可見腸腔加寬、結腸袋消失等。 易併發腸穿孔。 病死率高。

2.腸穿孔

發生率為1.8%左右。 多在中毒性結腸擴張基礎上發生, 引起彌漫性腹膜炎, 出現膈下游離氣體。

3.大出血

是指出血量大而要輸血治療者, 其發生率為1.1%~4.0%。 除因潰瘍累及血管發生出血外, 低凝血酶原血症亦是重要原因。

4.息肉

本病的息肉併發率為9.7%~39%, 常稱這種息肉為假性息肉。 可分為黏膜下垂型、炎型息肉型、腺瘤樣息肉型。 息肉好發部位在直腸, 也有人認為降結腸及乙狀結腸最多, 向上依次減少。 其結局可隨炎症的痊癒而消失, 隨潰瘍的形成而破壞, 長期存留或癌變。 癌變主要是來自腺瘤樣息肉型。

結語:通過這篇文章的仔細閱讀, 相信絕大多數的讀者朋友們對這個潰瘍性直腸炎的治療偏方都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 這裡推薦的幾種偏方的效果都是比較不錯的,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 使用前請在醫師的建議下進行治療服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