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是價值很高的食藥類兩栖爬行動物, 蟾蜍自脫的外殼蟾衣與耳後腺採集加工漿液蟾酥是名貴中藥材。 隨著野生資源的匱乏, 人工養殖勢在必行。 利用稻田養蟾, 優勢互補, 可形成天然食物鏈的良好迴圈。 現將有關技術要點簡述如下。
1、田池設置 選擇較僻靜、排灌方便的田塊。 在稻田的四周用0.8米高的尼龍密網把稻田圍起, 圍埂內寬1.5米, 便於蟾蜍上岸活動, 並在進出水口設置網片, 防止蟾蜍外逃。 在稻田僅靠埂一邊另挖一個小池塘, 用於飼養小蝌蚪, 池塘面積不少於總面積的1/6。 如果養殖稻田過大,
2、蝌蚪放養 首先用生石灰15公斤對小池塘進行幹法清塘, 7天后注水, 在池塘加入發酵後的有機肥100公斤, 5天后蝌蚪入塘, 放養時選擇無傷、健壯、規格整齊的蝌蚪, 經1.5%的食鹽水消毒後, 每畝稻田按6000~8000尾投放, 投放時氣溫不低於20%。
3、蟾池管理 小池塘在保證微流水的同時, 保持水質在剩餘餌料作用下不會惡化即可。 小蝌蚪在投喂時以多次少量為宜, 喂以浮性粉狀自配飼料, 直到變態。 幼蟾變態收尾後, 在小塘中央設立底部為鋼絲網的圓型餌料台, 每天投活餌(蚯蚓、蠅蛆等)以及浮性顆粒料,
4、田間管理 幼蟾進入稻田後, 先期保持田間水質較清爽。 在炎熱夏季, 田間要經常灌溉“跑馬水”來調節水溫與水質。 另外水稻若發生病害時, 噴灑農藥要選擇晴天, 噴口朝上, 霧花要細, 儘量不致藥物下沉。 一旦田間藥物沉積過濃, 立即注水調節。 一般情況下, 不需要施用農藥, 因為蟾蜍有捕捉害蟲能力。 幼蟾在田間要防止其天敵蛇、鷹等侵害。 蟾蜍一般自然條件下不會發病, 但要注意機械性碰傷, 造成外傷感染。 所以在抓捕時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