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什麼是六淫辨證

對中醫學術有所瞭解的朋友應該都聽說過六淫辨證。 這是一些很特別的中醫辨證類型, 那麼六淫辨證的內容具體有哪些呢?六淫辨證的各類型病症發病特點又是什麼?不知道的朋友一起來看看吧!中醫是門深奧的學問, 要多研究才行!

風、寒、暑、濕、燥、火為天之六氣, 屬於正常的氣候變化。 當人體正氣不足, 不能適應氣候變化;或氣候出現異常、劇烈變化, 正氣無法與之抗衡時, 六氣就成為致病原因, 稱為六淫。 此外, 疫癘亦屬外感病證, 故在此一併討論。

六淫(風證、寒證、暑證、濕證、燥證、火證)發病特點有三:一為多有季節性,

如冬多寒病、夏多暑病, 且常與氣候的急驟變化有關。 二為六淫可單獨為病, 亦可數淫同病, 如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病, 六淫尚可相互轉化, 如風寒化熱、濕邪鬱久化熱、化燥等。 三為病由外邪侵入所致, 故發病之初常見表證, 隨病勢發展而逐漸出現裡證。

六淫辨證之風證

風為陽邪, 百病之長, 其性輕揚, 善行數變, 具有發病迅速, 消退也快, 遊走不定的特點。 風邪致病常犯諸陽之首的頭部、體表與上焦的肺臟, 且病位不定, 游走無常, 發病迅速, 變化快, 風性主動, 常見動搖不定的症狀, 如抽搐、振顫、麻木、瘙癢、頭暈目眩等症狀。 在臨床上還有因機體內部的病理變化而出現上述症狀, 與外界風邪無關, 稱之為"內風"。

傷風, 惡風、微發熱, 頭痛, 汗出、鼻塞流涕, 咽癢咳嗽、失眠多夢、苔薄白, 脈浮緩;風痹, 四肢關節及周身關節遊走性疼痛;風水, 發熱、惡風、頭面浮腫, 小便不利;風疹, 皮膚瘙癢, 漫無定處, 皮膚出現丘疹, 或紅或白, 時隱時現, 遇風加劇;風中於絡, 突然面部麻木不仁, 口眼喎斜, 甚則流涎;破傷風, 外傷後頸項拘息, 口噤不開, 肢體抽搐、痙攣、角弓反張等。

六淫辨證之寒證

寒為陰邪, 易傷人之陽氣, 其性凝滯, 則氣血不通, 不通則痛。 主收引則腠理閉塞、經脈拘急。 寒邪侵襲人體, 陽氣不能衛外, 以致邪氣入侵致病。 病變有傷寒、中寒之分。 若寒邪傷於肌表, 名曰傷寒;直中臟腑, 名曰中寒。 至於內寒, 為機體陽氣不足, 屬陽虛證, 不入六淫範疇。 但內寒與寒邪常相互影響,

如陽虛內寒之人易於感受外感;而外寒侵入後, 常使陽氣受損, 導致內寒發生。

傷寒, 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或咳嗽氣喘、鼻塞, 脈浮緊, 苔薄白;中寒, 嘔吐清水, 腸鳴泄瀉, 脘腹冷痛, 痛劇急驟、遇寒加劇, 苔白厚, 脈沉緊或弦;寒痹, 四肢關節疼痛, 拘攣, 屈伸不利, 遇寒加劇。

六淫辨證之暑證

暑為陽邪、其性火熱, 最易耗氣傷津。 心主火, 暑邪亦屬火, 極易內傳, 傷及心營。 暑必夾濕, 常與濕邪相合為病。

傷暑, 身熱, 汗多, 渴飲、溲赤、疲乏無力、舌紅, 脈虛數、或納呆嘔惡, 脘腹脹滿, 大便溏泄。 中暑, 夏季高溫突然發熱, 卒然昏倒、汗出不止, 手足厥冷, 口渴, 呼吸急促、甚則昏迷驚厥、舌絳乾燥, 脈濡數或大而虛。 暑溫, 發病急驟, 初起即高熱, 汗多, 煩渴, 舌紅苔黃,

脈洪數等熱入氣症狀;傳變迅速, 重者多有神昏抽搐。

六淫辨證之濕證

四季之中, 以長夏濕氣最盛, 故長夏多濕病。 除季節因素外, 居住環境潮濕也可致病。 脾失健運而致的內濕, 不屬本章範疇。

濕為陰邪, 最易損傷人之陽氣。 脾喜燥而惡濕, 濕邪侵犯人體, 最易損傷脾陽。 濕邪易阻礙氣機運行, 其性重濁, 粘滯不爽, 病多纏綿難愈。 濕性趨下, 病多見下部症狀, 濕性彌漫, 致病範圍廣泛, 且易與它邪合病, 如暑濕, 寒濕, 風濕等。

傷濕, 惡寒發熱、頭脹而痛, 胸悶納呆、脘痞、噁心, 或口不渴, 肢體困重酸楚, 疲乏無力, 苔薄白而膩, 脈濡或緩。 冒濕, 頭重如裹, 肢體酸楚, 周身倦怠等。 濕痹, 肢體關節腫痛酸楚沉重, 屈伸不利。 濕溫, 身熱不揚, 朝輕暮重,

汗出而熱不解, 稽留不退, 脘悶食少, 便溏不爽, 肢體困倦等。 濕疹, 又稱浸淫瘡。

六淫辨證之燥證

燥邪為秋令之氣, 發病多在秋季, 肺與秋令相應, 且喜潤惡燥, 故燥邪每多傷肺。 燥甚則幹, 臨床多以津枯液少為特徵。 由於內臟陰液虧耗而出現的燥, 稱為"內燥"。

涼燥, 頭微痛, 惡寒, 無汗, 咳嗽, 喉癢, 鼻塞, 舌白而幹, 脈象浮;溫燥, 身熱有汗, 口渴, 咽幹、咳逆胸痛, 甚者痰中帶血, 以及上氣鼻幹, 舌幹苔黃, 脈象浮數。

六淫辨證之火證

火與熱為同類, 火為熱之極, 熱為火之漸。 火證可分外感、內傷兩大類, 凡直接感受火邪或其 他六淫從陽化火的火證均屬外感。 內傷之火證不屬本章內容。

火熱為陽邪, 其性炎上, 易耗氣傷津, 且易生風動血, 故臨床以高熱、煩渴、汗出、神昏譫狂、四肢抽搐、吐血衄血為常見症狀。

常見的火證有實火,面紅目赤、壯熱、口渴喜冷飲、心煩、便秘或瀉下粘穢、小便短赤、狂躁不安,甚則神昏譫語、抽搐、斑疹、吐衄。火毒,出現瘡瘍疔毒,局部紅腫熱痛,膿血雜見。同時有壯熱、口乾舌燥、神昏躁狂,舌紅、脈數有力等。

六淫辨證之疫癘

"疫"者,傳染也,"癘"者,病情危急也。具有傳染性極強、發病急、傳變迅速等特點,且病情險惡的一類外感病證。類似現代醫學中,流行範圍廣,死亡率較高的一類烈性傳染病。

疫癘的分類

瘟疫

因感疫癘之毒而引起的病候。初起悸寒而後發熱、繼而內外俱熱而不寒、日晡熱甚、身痛,頭痛,頭汗多,面色垢滯有如煙熏,心煩懊憹,甚則譫語神昏,苔白如積粉。

疫疹

因感染燥熱疫毒而引起的發疹性病候。初起發熱遍體炎炎,頭痛如劈,斑疹透露,或紅或赤,或紫或黑,脈數,如兼咽喉紅腫作痛、舌質鮮紅、上有大紅點者為爛喉痧;如兼有面、頸、肩、手等部皮膚先現紅疹,繼成水泡,隨即壞死呈黑色者為疫疔(炭疽)。若病人初起即六脈細數沉伏,面青、肢冷、昏憒、頭痛劇、頭汗多、腹內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者為悶疫。

瘟黃病候

因感受瘟毒挾有濕熱而引起卒然發黃的病候。初起可見發熱惡寒,隨即卒然發黃,或四肢逆冷,全身、齒垢、白眼珠黃色深,名急黃。嚴重者變證蜂起,或神昏譫語,或直視,或遺尿旁流,甚至舌卷囊縮,循衣摸床,這些都是疫毒內錮於五臟,精氣耗竭的危候。

什麼是病因辯證

病因辨證是指分析病證由何種原因引起的辨證方法。宋代陳言根據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千般疢難,不越三條”,將病因區分為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三類。凡外邪由表入裡,侵及臟腑為外因;內臟有病,自內部表現於外為內因;飲食勞倦、蟲咬外傷等引起病變,則屬不內外因,這種三因分類方法,至今仍被人們採用。病因辨證就是根據病人的發病情況和疾病產生的症狀加以分析,推斷疾病究竟是由三因中哪個原因所引起,然後進行治療,設法消除致病因素,以求治癒。

中醫學中所論的病因,不僅指原始病因,也包括疾病發展至一定階段的病理產物,如瘀血、痰飲等。由於後世醫家對陳言的三因逐漸加以充實發展,病因已有六淫、疫癘、七情、痰飲、瘀血、飲食、勞逸、房室、外傷等。其中的痰飲、瘀血將見於氣血津液辨證,此處不予贅述。其他病因引起的病證,現分別列述於下。應當指出,即使病因相同,發病情況也往往因人而異。如徐靈胎曾雲:“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人各殊,或氣體有強弱,質性有陰陽,生長有南北,性情有剛柔,筋骨有堅脆,肢體有勞逸,年力有老少,奉養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憂勞和樂之別,更加天時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淺之各異”,故辨證時必須審慎。

結語:有關六淫辨證的相關知識,這裡就介紹這麼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後對六淫辨證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了。中醫學術裡的辯證方法還有很多,大家應該好好研究一下,多多研究中醫知識對健康有好處。生活中一些疾病也可以使用中醫療法!

常見的火證有實火,面紅目赤、壯熱、口渴喜冷飲、心煩、便秘或瀉下粘穢、小便短赤、狂躁不安,甚則神昏譫語、抽搐、斑疹、吐衄。火毒,出現瘡瘍疔毒,局部紅腫熱痛,膿血雜見。同時有壯熱、口乾舌燥、神昏躁狂,舌紅、脈數有力等。

六淫辨證之疫癘

"疫"者,傳染也,"癘"者,病情危急也。具有傳染性極強、發病急、傳變迅速等特點,且病情險惡的一類外感病證。類似現代醫學中,流行範圍廣,死亡率較高的一類烈性傳染病。

疫癘的分類

瘟疫

因感疫癘之毒而引起的病候。初起悸寒而後發熱、繼而內外俱熱而不寒、日晡熱甚、身痛,頭痛,頭汗多,面色垢滯有如煙熏,心煩懊憹,甚則譫語神昏,苔白如積粉。

疫疹

因感染燥熱疫毒而引起的發疹性病候。初起發熱遍體炎炎,頭痛如劈,斑疹透露,或紅或赤,或紫或黑,脈數,如兼咽喉紅腫作痛、舌質鮮紅、上有大紅點者為爛喉痧;如兼有面、頸、肩、手等部皮膚先現紅疹,繼成水泡,隨即壞死呈黑色者為疫疔(炭疽)。若病人初起即六脈細數沉伏,面青、肢冷、昏憒、頭痛劇、頭汗多、腹內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者為悶疫。

瘟黃病候

因感受瘟毒挾有濕熱而引起卒然發黃的病候。初起可見發熱惡寒,隨即卒然發黃,或四肢逆冷,全身、齒垢、白眼珠黃色深,名急黃。嚴重者變證蜂起,或神昏譫語,或直視,或遺尿旁流,甚至舌卷囊縮,循衣摸床,這些都是疫毒內錮於五臟,精氣耗竭的危候。

什麼是病因辯證

病因辨證是指分析病證由何種原因引起的辨證方法。宋代陳言根據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千般疢難,不越三條”,將病因區分為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三類。凡外邪由表入裡,侵及臟腑為外因;內臟有病,自內部表現於外為內因;飲食勞倦、蟲咬外傷等引起病變,則屬不內外因,這種三因分類方法,至今仍被人們採用。病因辨證就是根據病人的發病情況和疾病產生的症狀加以分析,推斷疾病究竟是由三因中哪個原因所引起,然後進行治療,設法消除致病因素,以求治癒。

中醫學中所論的病因,不僅指原始病因,也包括疾病發展至一定階段的病理產物,如瘀血、痰飲等。由於後世醫家對陳言的三因逐漸加以充實發展,病因已有六淫、疫癘、七情、痰飲、瘀血、飲食、勞逸、房室、外傷等。其中的痰飲、瘀血將見於氣血津液辨證,此處不予贅述。其他病因引起的病證,現分別列述於下。應當指出,即使病因相同,發病情況也往往因人而異。如徐靈胎曾雲:“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人各殊,或氣體有強弱,質性有陰陽,生長有南北,性情有剛柔,筋骨有堅脆,肢體有勞逸,年力有老少,奉養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憂勞和樂之別,更加天時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淺之各異”,故辨證時必須審慎。

結語:有關六淫辨證的相關知識,這裡就介紹這麼多。相信大家看完之後對六淫辨證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了。中醫學術裡的辯證方法還有很多,大家應該好好研究一下,多多研究中醫知識對健康有好處。生活中一些疾病也可以使用中醫療法!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