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俗稱“拉肚子”, 可由各種胃腸疾患引起。 如腸炎、痢疾等胃腸道感染, 以及腸易激綜合征等胃腸功能紊亂等引起。 主要症狀有大便次數增多變稀, 甚至帶黏液、膿血, 常伴腹痛、裡急後重等。
中醫認為, “泄瀉之本, 無不由於脾胃。 ”病多因感受外邪, 如濕熱、暑濕、寒濕之邪;情志所傷, 憂思鬱怒導致肝失疏泄, 橫逆犯脾而成泄瀉;飲食不節, 過食肥甘厚味, 或進食不潔腐敗之物, 以致損傷脾胃而成泄瀉。 腹瀉在臨床主要可分為濕熱證、寒濕證、脾胃虛弱證和傷食證。
濕熱證
1.馬齒莧綠豆湯:
馬齒莧200克, 綠豆50克, 大蒜5頭,
2.苦瓜拌蒜泥:
苦瓜100克, 紫皮大蒜1頭。 苦瓜切絲, 大蒜加工成泥, 再加米醋、醬油、香油拌勻。
3.馬齒莧粥:
鮮馬齒莧100克, 薏仁米30克, 粳米50克, 同煮成粥食之。
寒濕證
1.蓮子生薑粥:
蓮子50克, 生薑30克, 紅糖30克, 粳米100克。 蓮子、粳米先煮半小時, 再放入薑、糖, 煮10分鐘食用。
2.附子粥:
炮附子(先煎1小時)10克, 生薑30克, 粳米100克。 共煮1小時後成粥食用。
3.楊梅酒:
楊梅20枚, 白酒500毫升, 密封3天后可飲之。
脾胃虛弱證
1.芡實薏仁山藥粥:
芡實30克, 炒薏仁30克, 山藥50克, 糯米100克, 砂糖30克。 同煮成粥。
2.蓮子大棗粥:
蓮子30克, 大棗10枚, 山藥30克, 百合30克, 糯米100克。 同煮成粥食之。
3.粳米薑茶:
茶15克, 生薑10克, 大棗7枚, 粳米30克, 同煮成粥食之。
傷食證
1.山楂山藥粥:
山楂30克, 山藥30克, 粳米100克, 紅糖適量, 煮粥食之。
2.酸辣湯:
焦山楂60克, 胡椒粉6克, 紅糖30克。 焦山楂水煎取汁, 再加入胡椒粉、紅糖攪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