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 氣候溫暖, 萬物萌生, 草木開始發芽, 動物們從蟄伏的狀態逐漸開始活動, 人體的氣血也隨之開始升發, 所謂升發就是氣血從臟腑往體表升發, 毛孔開始逐漸張開。 到了夏天, 氣候炎熱, 萬物茂盛, 動物活躍, 植物的營養從根部輸送到枝葉, 人體的氣血也由臟腑輸送到體表, 這時臟腑的氣血就顯得相對虧虛, 臟腑失去了氣血的濡養, 機能也隨之減弱, 從而出現了疰夏的症狀。
脾胃少了氣血的滋養, 消化功能就變弱, 所以厭食;腸道機能弱了, 就容易受到寒涼的刺激, 出現腹瀉;心臟機能減弱, 則射血能力減小,
夏虧:有些老年人一到秋季就口乾舌燥, 乾咳, 打噴嚏, 頭痛, 胸痛。 這是因為秋天是熱冷交替季節, 晝夜溫差較大, 而身體處於夏虧狀態, 難以適應。
夏耗:在夏季, 晝長夜短, 睡眠不足, 能量消耗大, 欠下一筆夏耗的生理“債”。 進入秋季以後, 冷暖適宜, 體內處於休整階段, 所以秋夜容易入睡, 睡眠深沉香甜, 但早晨醒來仍感到倦乏, 仍想繼續睡。
夏損:入秋以後,
夏瘦:夏季許多老年人因食欲減退, 食量少, 消耗大, 身體處於超支狀態而引起“夏瘦”。 入秋後, 體內由於代償作用使食欲增強, 力爭多吸收營養以補夏虧。 如果飲食無節制, 老年人很容易使體重劇增, 這也是“夏債秋算”的一種表現, 也是引起“秋膘”的原因。
史醫生說, 中醫傳統名方生脈散對夏耗形成的亞健康很有用, 中醫常在此基礎上加上其他幾味藥物, 組成“加味生脈散”, 做成茶劑服用, 簡單而又方便,
西洋參6g(小孩子服用可以選用太子參30g), 麥冬15g, 五味子10g, 銀花15g, 白菊花10g, 淡竹葉10g, 炒山楂15g。 混勻打碎, 每日取適量沖泡代茶飲, 可連用5~7天, 沖泡時可加入少量冰糖或蜂蜜。 這個茶沖泡出來, 氣味清香, 酸甜可口, 具有益氣生津、消暑除煩、開胃消食的作用, 對於平時體質較弱的人群尤為適合。 如果怕麻煩, 家長可以到胡慶余堂、方回春堂買點太子參、冬麥、茯苓回家燒鴨子、燒紅燒肉, 讓兒子9月上學之前補補氣, 去去濕。 有些人一個夏天下來沒有胃口, 是暑熱脾濕, 就是夏天的濕氣到身體裡面進去之後, 脾胃功能受到影響。 古代流傳下來的治療處方以清暑益氣湯最為著名。 一個是金元時代的名醫李東垣在《脾胃論》中創制的清暑益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