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醫不自醫”的背後有何內涵

每一個論斷後面, 都是一個豐富的世界, 思維單一、絕對、固執的人, 是難解真諦的。 比如, 見到有人說“醫不自醫”, 你如果反問:“難道醫生絕對不能給自己或自家人治病嗎?”“難道醫生永遠不能給自己或自家人治病嗎?”“難道醫生給自己和自家人治病就絕對沒有效果嗎?”那麼, 很遺憾, 你就說思維單一、絕對、固執之人。

一個論斷, 只提示某種可能性, 其背後有豐富的內涵。 “醫不自醫”之說背後有何內涵呢?

醫者自醫, 事半功倍

首先我要強調的是, 醫者是可以自醫的。 醫生給自己或家人看病, 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 前提條件是, 這個醫生水準還可以, 自己或家人能夠積極配合治療。

醫者給自己或家人看病, 那是瞭若指掌, 既知其人, 又知其病, 對症下藥, 哪能沒有效果呢?但問題在於為什麼會有人說醫不自醫。 這裡邊的情況就比較複雜了。

缺乏敬畏, 不易配合

治病最需要病人配合。 一般來送, 病人把醫生當做自己的救命稻草, 出於敬畏, 會對醫生講的話言聽計從。 但一旦這位醫生是自己的家人, 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我有一個朋友, 在當地是很不錯的醫生。 他給他老父親治高血壓, 開了中藥, 並對他父親說:“您從此以後不能吃雞了。 ”老頭聽完就火了:“明明知道老子喜歡吃雞, 為什麼偏不讓我吃?跟你媳婦一條心了是不是?捨不得給我吃?不讓我吃,

我非要吃!”這樣一來這個病就難治了。 吃了一段時間的藥, 效果不明顯, 老頭索性連藥都不吃了。 這位朋友搖著頭對我:“醫不自醫。 老唐, 你給老爺子看吧。 ”當我囑咐老人家不要吃雞時, 老人立馬表示願意接受。 這可真奇了怪了。

有恃無恐, 追悔莫及

很多醫生仗著自己水準高, 對自己身體的一些不適毫不在意, 總覺得能治好, 再等等也不遲, 結果等到最後, 連他自己都治不好了。 更奇怪的是, 很多醫生都死在自己最擅長的那個病種上。

也有很多醫生家屬仗著家裡有醫生, 也不注重養生, 生了小病不注意治, 不注重養。 另外, 由於整天跟病人打交道, 臨床所見各種嚴重病症, 所以見到自己和家人的一些小毛病也不太在意,

一拖再拖, 終於拖成了大問題。 治不好了, 追悔莫及。

不自信, 轉求他人

還有的醫生, 敢於給別人開藥, 但不敢給自己和家人開藥。 為什麼呢?他對自己不自信, 他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知道自己水準不行。 給別人開藥, 那是出於工作, 而且別人的死活與自己似乎關係不大, 但是家人就不一樣了, 他不能以對待病人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和家人。 這種醫生是大有人在。 醫不自醫, 在這種醫生這裡, 成了一個很好的遮羞布。

水準有限, 最佳藉口

還有一種情況, 就是某個醫生給自己和家人開了藥以後沒有效果, 為了在家人面前挽回自己的面子, 所以說“醫不自醫”。 這也為去求別的醫生, 提供了很好的藉口。

情深意重, 關心則亂

有人也許會說,

那麼就是水準較差的醫生會出現“醫不自醫”了?也不儘然。 傳說王叔和的母親病了, 王開了很多方子, 總不見效, 於是焦頭爛額, 自言自語:“若非親生母, 定用白虎湯。 ”這話被他徒弟聽見了, 就毫不猶豫的開了一劑白虎湯, 果然效如桴鼓。 王叔和的水準當然高啦, 但因為是自己的母親, 所以顧慮就會多一些, 顧慮之下, 水準往往不能正常發揮。

有個成語叫“情深意重”, 感情深, 用意就重, 用意一重, 執著就多, 思慮就多, 關心則亂, 這也是醫不自醫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