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桂枝湯及桂枝湯類方析

桂枝湯乃《傷寒論》中群方之冠, 具有解表發汗, 調和榮衛之功效, 此方升中寓降, 熱中有寒, 瀉中兼補, 為扶正祛邪, 調和陰陽之第一方也。 本文主要淺述了表證及汗法的一些本質性問題, 認為表證乃正邪交爭於肺系與體表也, 汗法為疏通體表與肺系, 解除表證之法也。 依據《傷寒論》原文, 對發汗解表方桂枝湯之證治作新的論解, 並對桂枝湯類方歸類彙聚, 挈領鉤玄。 最後結合驗案以實踐仲景方之效捷, 以期共鳴。

表證及汗法概述

表者, 肺系與體表是也。 肺系在上, 體表在外, 二者相合, 以肺系為主, 形成人與自然之界,

人與天之界。 名老中醫劉紹武言:“凡是與空氣和外界相接觸的部位都屬於表部的範疇。 ”人之生存, 賴其本能, 循陰陽之道, 籍人與自然之界, 完成物質與能量之交換, 達天人之合一。 表證者, 正邪交爭於表也, 交爭於體表與肺系也, 交爭於外與上也。 正氣者, 氣血津液是也;邪氣者, 致病之不正之物。 肺系與體表, 暢通無阻, 正氣借此道祛邪外出, 表證得解, 則無病;肺系與體表, 閉塞不暢, 正氣借此道欲祛邪外出而邪不得出, 表證不解, 則生病。

汗法, 為疏通體表與肺系之法也, 為助正以祛邪外出之法也, 為解表之法也。 汗法有俠義與廣義之分, 俠義之汗法乃使人出汗之法, 廣義之汗法包括發汗、解表、解肌、透表、疏衛、宣肺等法,

其皆有疏通體表與肺系助正以祛邪外出之功。 表證者, 邪氣集中於體表與肺系, 集中於外與上, 正氣亦趨向於體表與肺系, 趨向於外與上, 正氣欲借表排邪外出而邪不得外出。 若遵人體生存之本能, 順應其抗病之勢, 向外向上發其汗, 邪氣可由表而出, 則表證解, 病可愈。

桂枝湯證治

《傷寒論》第1條曰:“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為表證。 表證者, 正邪交爭於外上, 正氣趨向於外上, 氣血津充盈於外上, 欲汗不汗, 仲景言:“陽氣拂鬱在表, 當解之……陽氣拂鬱不得越, 當汗不汗”, 故脈浮, 頭項強痛。 “陽加于陰則為汗”, 欲汗不汗或汗而不暢, 人欲護其陽熱, 以助迫汗, 則不欲陰寒, 故而惡寒。

《傷寒論》第12條曰:“太陽中風, 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

熱自發, 陰弱者, 汗自出。 嗇嗇惡寒, 淅淅惡風, 翕翕發熱, 鼻鳴幹嘔者, 桂枝湯主之。 ”太陽中風者, 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 氣血津升浮充盈於外上也, 熱量亦聚於外上, 則發熱如翕翕之狀;汗而不暢, 表證不解, 血津受傷, 則陰弱於內。 發熱汗出, 人欲保護其熱, 見風其熱散失, 故淅淅而惡之。 邪在表, 肺系不利則鼻鳴, 波及於胃則幹嘔。 太陽中風證, 即桂枝湯證, 桂枝湯主治之。

桂枝湯組成: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炙甘草二兩。 桂姜助陽助熱, 向上向外, 發汗解表, 且桂枝平沖, 生薑止嘔, 升中有降, 芍藥益陰, 苦而微寒, 性偏沉降, 可防桂姜溫散太過, 棗草合芍藥益氣養陰, 配桂薑健胃助陽, 五藥相合, 共奏助陽發汗, 健胃養陰之功。 此方升中寓降,

熱中有寒, 瀉中兼補, 為扶正祛邪, 調和陰陽之第一方也。 臨證只要現桂枝湯方證, 無論何病, 皆可用桂枝東加減治之。

桂枝湯類方

桂枝東加味方

太陽中風, 項背強幾幾者, 或下利者, 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此方為桂枝東加四兩葛根而成。 桂枝湯治中風證, 項背強幾幾乃項背肌肉痙攣失和所致, 加葛根合芍藥甘草解痙舒筋, 通絡止痛以治項背強幾幾。 葛根升清止利, 中風證兼下利者, 以此方發汗止利亦可治之。

桂枝湯證, 微喘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此方為桂枝東加二兩炙厚樸、五十枚杏子而成。 桂枝湯解表, 以治中風證, 厚樸杏子利肺平喘。

中風證, 漏汗, 無熱或低熱, 惡風重者, 桂枝加附子湯之主。 此方為桂枝東加一枚炮附子而成。

仲景言:“無熱惡寒者, 發于陰也。 ”此證陰寒較重, 表證未解, 故于桂枝湯中加附子, 增強助陽助熱之力以解表止汗。

桂枝湯證, 奔豚, 氣從少腹上沖心者, 桂枝加桂湯主之。 桂枝加桂湯乃桂枝湯再加二兩桂枝而成。 胡希恕言:“本方于桂枝東加重治氣上沖的桂枝用量, 故其適應證為桂枝湯證而氣上沖劇烈者。 ”

桂枝湯證, 腹部攣痛者,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桂枝東加倍芍藥用量即為此方。 桂枝湯解表治桂枝湯證, 芍藥緩急解痙止痛。

桂枝加芍藥湯證, 兼裡稍熱實者, 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加大黃湯為桂枝加芍藥東加大黃二兩而成。 桂枝加芍藥湯解表止痛, 加大黃通下裡熱實。

桂枝湯證氣津虛甚, 身疼痛, 脈沉遲者, 可與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桂枝新加湯為桂枝湯再加芍薑各一兩人參三兩而成。桂枝湯仍解表,加芍姜參增強益氣生津之力,此證或兼嘔,或兼腹痛。

桂枝湯證氣津虛重,腹痛甚者,或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此方為桂枝湯倍芍藥加膠飴一升而成。此方解表助熱,補虛止痛,兼治心中悸而煩。

桂枝去芍藥東加味方

桂枝湯證,下之後,氣上沖,腹部緩弱,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此方即桂枝湯去掉芍藥而成。芍藥緩解腹部拘急,現腹部緩弱,故去之。桂枝湯證,腹部拘攣疼痛者,桂枝湯倍芍藥治之。《傷寒論》第15條有言,桂枝湯證,氣上沖,腹部平和者,仍用桂枝湯。總之,桂枝湯證,腹部拘攣者,用桂枝加芍藥湯;腹部平和者,仍用桂枝湯;腹部緩弱者,用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芍藥湯證,陰寒較重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此方為桂枝去芍藥東加一枚炮附子而成。桂枝去芍藥湯解表,加附子增強助陽助熱之力。此方證可與桂枝加附子湯證互參。

桂枝去芍藥湯證,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主之。此方為桂枝去芍藥東加三兩茯苓、三兩白術而成。桂枝湯在此解表,裡虛停水,故去芍藥加茯苓白術健胃利水。劉渡舟又言:“我追求的苓芍術甘湯,而正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苓芍術甘湯旨在和陰利水而治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芍加茯苓白術湯當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互參。

桂枝去芍藥湯證,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此方乃桂枝去芍藥東加三兩蜀漆、五兩牡蠣、四兩龍骨而成。桂枝去芍藥湯治桂枝去芍藥湯證,蜀漆牡蠣龍骨鎮驚安神以治驚狂,臥起不安。

桂枝去芍藥湯證氣陰虧虛甚重,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此方為桂枝去芍藥東加二兩甘草人參、一斤生地、二兩阿膠、半升麥冬麻仁、七升清酒而成。桂枝去芍藥湯治桂枝去芍藥湯證,加草參地阿麥麻在此增強氣陰,另加清酒溫陽以助藥力。

桂枝甘草東加味方

氣上沖,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桂枝甘草湯為桂枝湯去芍姜棗而成,為桂枝湯最簡方。此方有解表之力,同時溫通心陽,平沖降逆,寧心定悸。

桂枝甘草湯證,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此方為桂枝甘草東加二兩龍骨、二兩牡蠣而成。桂枝甘草通陽平沖,龍牡鎮驚以治煩躁。

桂枝甘草湯證夾水,臍下悸,欲作奔豚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此方為桂枝甘草東加半斤茯苓、十五枚大棗而成。桂枝、甘草治桂枝甘草湯證,茯苓、大棗健脾利水定悸。

桂枝甘草湯證夾水,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此方為桂枝甘草東加三兩茯苓、二兩白術而成。桂枝、甘草平沖,茯苓、白術健胃祛水。

桂枝甘草湯證夾水,嘔者,或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此方為桂枝甘草東加二兩茯苓、三兩生薑而成。桂枝、甘草平沖,茯苓、生薑祛水止嘔定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茯苓甘草湯三者皆有茯苓、桂枝,稱為苓桂劑,基本功效皆為平沖利水,但又有區別,臨證當分辨。

病案舉例

筆者于2014年12月5日,正值天冷作雨,外出感冒,噴嚏時發,微惡寒,因忙未治,遂添衣厚被度日,過五日,冷雨依舊,病未解而加重,證見:惡寒重,身體虛羸,噴嚏頻作,清水鼻涕不斷,低熱頭昏,項強無汗,大便稀溏,小便偏少,舌質淡胖齒痕,苔水滑,脈浮數細無力。

處方:麻黃12克,桂枝40克,生薑40克,大棗40克,炙甘草30克,茯苓40克,炒白術40克,葛根50克。取一劑,水煎600毫升。

溫服200毫升,覆被啜粥以迫汗,汗後,表不解。4小時後再服200毫升,如前法,兩服盡,至夜7時,病仍未解反大汗不止,惡風甚重,不得去被下床,項強波及後背,甚則股內痙攣扯痛,脈浮數而細虛重。知藥不對證,發汗利水太過,病轉陰寒重證而致痙病發作,其表未解,水濕尚在,漏汗不止,仍以解表止汗為要,同時加大助陽助熱之品。遂更方。

處方:桂枝40克,芍藥40克,生薑40克,大棗40克,炙甘草30克,炒白術40克,葛根50克,炮附子60克,細辛30克。一劑,先煎葛根、炮附子、細辛80分鐘,再同煎餘藥40分鐘,煎取600毫升。溫服200毫升,即覆被倒頭睡去,淩晨約4時醒來,汗即止,體表肌肉緩和,惡風減輕,噴嚏未發,脈仍浮數無力,知方證相合,再溫服200毫升,睡至早8時起,諸證悉除,第三服減量分三次一日內服盡,以鞏固療效,三服盡病症大獲痊癒而恢復工作。

按:病初微惡寒,表證輕,可與少量桂枝湯治之。病過五日,因勞累過度,正氣受傷,表證加重,雖無汗不得用麻黃,水濕較輕,單用白術即可,陽氣已傷,當酌加少量附子。然而首劑以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合桂枝加葛根東加麻黃治之,方不對證,且一誤再誤,發汗太過,病轉為陰寒重證,漏汗不止,但未至下利清穀而裡氣尚可。故而再劑以桂枝加附子湯合桂枝加葛根東加白術、細辛以治之。附子、細辛乃助陽助熱之品,因陰寒較重,故大量用之,合解表之桂薑,配祛水之白術,加解痙之芍藥葛根,諸藥相伍,共同解表止汗,助陽助熱,解痙祛水而諸證速愈。可見仲景方配伍嚴謹,靈活變通,臨床若辨證準確,確能一劑知,二劑愈,效如桴鼓。

桂枝新加湯為桂枝湯再加芍薑各一兩人參三兩而成。桂枝湯仍解表,加芍姜參增強益氣生津之力,此證或兼嘔,或兼腹痛。

桂枝湯證氣津虛重,腹痛甚者,或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此方為桂枝湯倍芍藥加膠飴一升而成。此方解表助熱,補虛止痛,兼治心中悸而煩。

桂枝去芍藥東加味方

桂枝湯證,下之後,氣上沖,腹部緩弱,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此方即桂枝湯去掉芍藥而成。芍藥緩解腹部拘急,現腹部緩弱,故去之。桂枝湯證,腹部拘攣疼痛者,桂枝湯倍芍藥治之。《傷寒論》第15條有言,桂枝湯證,氣上沖,腹部平和者,仍用桂枝湯。總之,桂枝湯證,腹部拘攣者,用桂枝加芍藥湯;腹部平和者,仍用桂枝湯;腹部緩弱者,用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芍藥湯證,陰寒較重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此方為桂枝去芍藥東加一枚炮附子而成。桂枝去芍藥湯解表,加附子增強助陽助熱之力。此方證可與桂枝加附子湯證互參。

桂枝去芍藥湯證,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主之。此方為桂枝去芍藥東加三兩茯苓、三兩白術而成。桂枝湯在此解表,裡虛停水,故去芍藥加茯苓白術健胃利水。劉渡舟又言:“我追求的苓芍術甘湯,而正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苓芍術甘湯旨在和陰利水而治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芍加茯苓白術湯當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互參。

桂枝去芍藥湯證,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此方乃桂枝去芍藥東加三兩蜀漆、五兩牡蠣、四兩龍骨而成。桂枝去芍藥湯治桂枝去芍藥湯證,蜀漆牡蠣龍骨鎮驚安神以治驚狂,臥起不安。

桂枝去芍藥湯證氣陰虧虛甚重,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此方為桂枝去芍藥東加二兩甘草人參、一斤生地、二兩阿膠、半升麥冬麻仁、七升清酒而成。桂枝去芍藥湯治桂枝去芍藥湯證,加草參地阿麥麻在此增強氣陰,另加清酒溫陽以助藥力。

桂枝甘草東加味方

氣上沖,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桂枝甘草湯為桂枝湯去芍姜棗而成,為桂枝湯最簡方。此方有解表之力,同時溫通心陽,平沖降逆,寧心定悸。

桂枝甘草湯證,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此方為桂枝甘草東加二兩龍骨、二兩牡蠣而成。桂枝甘草通陽平沖,龍牡鎮驚以治煩躁。

桂枝甘草湯證夾水,臍下悸,欲作奔豚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此方為桂枝甘草東加半斤茯苓、十五枚大棗而成。桂枝、甘草治桂枝甘草湯證,茯苓、大棗健脾利水定悸。

桂枝甘草湯證夾水,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此方為桂枝甘草東加三兩茯苓、二兩白術而成。桂枝、甘草平沖,茯苓、白術健胃祛水。

桂枝甘草湯證夾水,嘔者,或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此方為桂枝甘草東加二兩茯苓、三兩生薑而成。桂枝、甘草平沖,茯苓、生薑祛水止嘔定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茯苓甘草湯三者皆有茯苓、桂枝,稱為苓桂劑,基本功效皆為平沖利水,但又有區別,臨證當分辨。

病案舉例

筆者于2014年12月5日,正值天冷作雨,外出感冒,噴嚏時發,微惡寒,因忙未治,遂添衣厚被度日,過五日,冷雨依舊,病未解而加重,證見:惡寒重,身體虛羸,噴嚏頻作,清水鼻涕不斷,低熱頭昏,項強無汗,大便稀溏,小便偏少,舌質淡胖齒痕,苔水滑,脈浮數細無力。

處方:麻黃12克,桂枝40克,生薑40克,大棗40克,炙甘草30克,茯苓40克,炒白術40克,葛根50克。取一劑,水煎600毫升。

溫服200毫升,覆被啜粥以迫汗,汗後,表不解。4小時後再服200毫升,如前法,兩服盡,至夜7時,病仍未解反大汗不止,惡風甚重,不得去被下床,項強波及後背,甚則股內痙攣扯痛,脈浮數而細虛重。知藥不對證,發汗利水太過,病轉陰寒重證而致痙病發作,其表未解,水濕尚在,漏汗不止,仍以解表止汗為要,同時加大助陽助熱之品。遂更方。

處方:桂枝40克,芍藥40克,生薑40克,大棗40克,炙甘草30克,炒白術40克,葛根50克,炮附子60克,細辛30克。一劑,先煎葛根、炮附子、細辛80分鐘,再同煎餘藥40分鐘,煎取600毫升。溫服200毫升,即覆被倒頭睡去,淩晨約4時醒來,汗即止,體表肌肉緩和,惡風減輕,噴嚏未發,脈仍浮數無力,知方證相合,再溫服200毫升,睡至早8時起,諸證悉除,第三服減量分三次一日內服盡,以鞏固療效,三服盡病症大獲痊癒而恢復工作。

按:病初微惡寒,表證輕,可與少量桂枝湯治之。病過五日,因勞累過度,正氣受傷,表證加重,雖無汗不得用麻黃,水濕較輕,單用白術即可,陽氣已傷,當酌加少量附子。然而首劑以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合桂枝加葛根東加麻黃治之,方不對證,且一誤再誤,發汗太過,病轉為陰寒重證,漏汗不止,但未至下利清穀而裡氣尚可。故而再劑以桂枝加附子湯合桂枝加葛根東加白術、細辛以治之。附子、細辛乃助陽助熱之品,因陰寒較重,故大量用之,合解表之桂薑,配祛水之白術,加解痙之芍藥葛根,諸藥相伍,共同解表止汗,助陽助熱,解痙祛水而諸證速愈。可見仲景方配伍嚴謹,靈活變通,臨床若辨證準確,確能一劑知,二劑愈,效如桴鼓。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