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一
艾灸穴位:天突、膻中、肺俞(雙)、定喘(雙)、合穀(雙)、大杼(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 每次灸治15~20分鐘, 每日灸1次。 ②艾炷隔薑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 每個穴每次灸5~7壯, 每日灸1次, 重證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咳嗽頻作, 聲重, 咽癢, 痰白清稀, 鼻塞流涕, 惡寒無汗, 發熱頭痛, 全身酸痛, 舌苔薄白, 脈浮緊。
技術二
艾灸穴位:天突、大椎、定喘(雙)、風門(雙)、肺俞(雙)、厥陰俞(雙)、膏肓(雙)、至陽(雙)、脾俞(雙)、得俞(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穴每次灸10~15分鐘, 每日灸次。 ②艾炷隔薑灸:每次選用2 ~4個穴位, 每穴灸5~7壯, 每日灸1次, 重證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發熱惡寒, 頭痛, 鼻塞流涕, 咽痛, 咳嗽, 痰黃白色或黃色。
技術三
艾灸穴位:肺俞(雙)、合穀(雙)、列缺(雙)、風門(雙)、大椎、風池(雙), 天交、中府(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穴每次灸10~15分鐘, 每日灸1~2次。 ②艾炷隔薑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 每穴灸5~7壯, 每日灸1次, 重證可每曰灸治2次。
主治:風寒咳嗽。 症見咳嗽頻作, 聲重, 咽癢, 疲內清稀, 鼻塞流涕, 惡寒無汗, 發熱頭癇, 舌苔薄白, 脈浮緊。
技術四
艾灸穴位:肺俞(雙)、合穀(雙)、列缺(雙)、風門(雙)、尺澤(雙)、少商(雙)、曲池(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穴每次灸10~15分鐘, 每日灸1~2次。 ②艾炷隔薑灸:每次選2~4個穴位, 每穴灸5~7壯, 每日灸1次, 重證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風熱咳嗽。 症見咳嗽痰黃黏稠, 色黃, 口乾咽痛, 鼻流濁涕, 伴有發熱惡風, 頭痛, 汗出, 舌質紅,
技術五
艾灸穴位:天突、膻中、肺俞(雙)、定喘(雙)、合穀(雙)、中脘, 脾俞(雙)、胃俞(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穴每次灸10~15分鐘, 每日灸1次。 ②艾炷隔薑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 每穴灸5~7壯, 每日灸1次, 重證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咳嗽兼食滯者。 症見咳嗽聲重, 痰多色白清稀, 胸悶, 納呆, 脘腹脹滿, 嘔吐, 舌淡, 苔厚膩, 脈滑數。
技術六
艾灸穴位:膻中、天突、肺俞(雙)、風池(雙)、風門(雙)、脾俞(雙)、豐隆(雙)、陰陵泉(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穴每次灸10~15分鐘, 每日灸1~2次。 ②艾炷隔薑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 每穴灸5~7壯, 每日灸1次, 重證可每日灸治2次。
主治:風塞咳嗽痰濕較重者。 症見發熱惡賽, 頭痛, 鼻塞流涕, 咳嗽痰多, 痰白清稀, 胸悶納呆, 困倦乏力, 舌淡, 苔白膩, 脈浮滑。
技術七
艾灸穴位:肺俞(雙)、脾俞(雙)、太淵(雙)、豐隆(雙)、合穀(雙)。
操作規程:①溫和灸:每次選用3~4個穴位, 每個穴灸10~15分鐘, 以灸至局部皮膚紅潤、溫熱、舒適為度。 每日或隔日灸1次。 ②艾炷炎:每次選所3~4個穴位, 每個穴灸3~5壯, 艾炷如表粒大, 每日灸1次。 ③隔薑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 每個穴灸3~5壯, 每日或隔日灸1次。 也可於夏季伏天灸。 ④瘢痕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 每個穴灸3~7壯, 隔日灸1次, 或10灸1次。 也可於夏季伏天灸。 艾炷如豆或棗核大。
主治:痰濕咳嗽。 症見咳聲重濁, 痰多壅盛, 色白麵稀, 喉間痰聲轆轆, 胸悶納呆, 神乏困倦, 舌淡紅, 苔白膩, 脈滑。
技術八
艾灸穴位:肺俞(雙)、脾俞(雙)、腎俞(雙)、氣海、豐隆(雙)。
操作規程:①艾條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 每穴灸10~15分鐘, 每日或隔日灸1次。 ②艾炷灸:每次選用3~4個穴位,
主治:氣虛咳嗽。 症見咳而無力, 痰白清稀, 面色蒼白, 氣短懶言, 語聲低微, 自汗畏寒, 舌淡嫩, 邊有齒痕, 脈細無力。
技術九
艾灸穴位:命門(雙)、關元、腎俞(雙), 膏肓俞(雙)、神闕、肺俞(雙)。
操作規程:①溫和灸:每次選用3~4個穴位, 每穴灸10~15分鐘, 以灸至局部皮膚紅潤、溫熱、舒適為度。 每日或隔日灸1次。 ②艾炷灸:每次選用3~4個穴位, 每穴灸3~5壯, 艾炷如表粒大, 每日灸1次。 ③隔薑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 每穴灸3~5壯, 每日或隔日灸1次。 也可於夏季伏天灸。 ④瘢痕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 每穴灸3~7壯, 隔日灸1次, 或10日灸1次。 也可於夏季伏天灸。 艾炷如黃豆或棗核大。
主治:陽虛咳嗽。 症見咳而無力, 痰白清稀, 面色蒼白, 畏寒怕冷, 四肢不溫, 完穀不化, 精神不振, 舌淡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