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 不用說別人, 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都會有一些不如人的感慨, 這是人生常態, 要不然, 生活的抱怨也不會如此之多。 那麼, 為什麼大家都感覺自己那麼不幸呢?為什麼最倒楣的總是"我"?
在生活中, 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人, 整天祥林嫂一般抱怨:我怎麼這樣倒楣?生活為什麼對我不公平?為什麼別人都活得光鮮亮麗而我不行?……仿佛他(她)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同時, 我們很少看到另外一類人, 整天歡呼雀躍:我怎麼這樣幸福?為什麼上天如此眷顧我?……這樣的人即使看到了, 我們也覺得似乎是神經兮兮的一個人。
在心理學上, 存在一個知覺顯著性(perceptual salience)的概念, 意思是那些成為人們注意焦點的資訊常常被認為是更為重要的資訊, 換言之, 你關注到什麼什麼就重要。 心理學家(Taylor等, 1975)為此曾做過一個有趣的研究。 在這項研究中要求兩名男生進行一段對話, 其他人進行觀察。 實際上, 這兩個對話者是實驗的同謀, 對話的內容也是事先安排好的。 在每一輪的實驗中, 都有6名真正的被試, 他們坐在指定的位子上, 圍繞著兩人對話。 安排如下圖所示:
其中的兩人分別坐在兩名對話者的兩側,
對話結束之後, 研究者要這些觀察者說出, 在對話過程中誰是最具有影響力的, 雖然這6名觀察者看到的是同一場對話, 但答案卻不相同, 誰最有影響力呢, 他們看得最清楚的人最有影響力。 具體地說, 觀察者A認為角色A更有影響力, 在談話中處於主導地位;而觀察者B認為角色B更有影響力, 在談話中處於主導地位;至於A、B都看到的觀察者A+B, 則認為兩個人的影響力差不多。 因此, 如知覺顯著性概念所預期的, 我們注意到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