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證

病案舉例

某男, 55歲, 2014年12月20日初診。 外感鼻塞咳嗽, 經西醫治療後鼻塞已, 但仍咳嗽不止。 刻診:咳嗽, 痰少色白, 口略幹, 餘無異常, 平素咽部不適, 食生冷硬食則胃脘不適, 上腹部按之略不適, 舌淡, 苔白微膩, 脈滑。

六經辨證:外邪裡飲、飲鬱化熱之太陽陽明太陰合病。

辨方證:小青龍加石膏湯方證。 因患者拒絕服用中藥, 乃按小青龍東加石膏湯證施以針法。

取穴:風池、風府、廉泉、天突、膻中、上脘、中脘、足三裡、血海、曲池。

治法:足三裡、血海補法;中脘平補平瀉;上脘先補後瀉, 重補輕瀉;膻中平補平瀉;廉泉、天突散刺;風池、風府強刺激;曲池瀉法。

均不留針。

二診(2014年12月22日):咳嗽已去大半, 多年咽部不適亦明顯緩解。 按上法用針三次後告愈。

處方分析

《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 幹嘔發熱而咳, 或渴, 或利, 或噎、小便不利、少腹滿, 或喘者, 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方組成為: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從條文可以看出, 小青龍湯方證的病機為: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 即所謂“外邪裡飲”。 針灸處方思路分析:

開表發汗:方中麻黃、桂枝能發汗、解肌, 對應表不解, 選穴風池、風府。

溫化寒飲:方中半夏、細辛、乾薑、五味子能溫化寒飲, 對應心下有水氣, 且病位在咽喉至心下, 選穴廉泉、天突、膻中、上脘、中脘。

調和陰陽, 強壯健脾:方中桂枝、芍藥、炙甘草可視為一個縮減的桂枝湯,

對應太陰裡虛寒, 選穴足三裡、血海、中脘。

泄熱:方中生石膏清陽明之熱, 對應飲鬱化熱, 選穴曲池。

注意事項

首先, 用針和用藥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 就是要注意進針順序。 一般不能多個穴位同時進針, 實證從外向內, 虛證從內向外;熱證從外而內, 寒證從內而外;虛實寒熱不確定的情況下, 就按照先內後外的原則來處理。 比如本例病案, 要先針足三裡、血海, 然後針風池、風府、廉泉、天突、膻中、上脘、中脘, 最後針曲池, 讓病從內向外而解。

其次, 藥物的劑量各不相同, 在針灸應用上則體現在手法的補瀉和刺激強度上, 需根據臨床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例如本例病案, 患者主要病機在於心下有水氣,

據經方派“外邪裡飲證”的治療案例驗證, 飲不化則表亦不解, 故在解表的同時, 須側重溫化寒飲, 因而上脘穴的刺激量必須加強, 且手法為先補後瀉、重補輕瀉, 使其有利於水氣的化解。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