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膿腫性穿掘性頭部毛囊周圍炎

膿腫性穿掘性頭部毛囊周圍炎是一種少見的頭頂部慢性化膿性皮膚病。 本病常與聚合性痤瘡、化膿性汗腺炎同時併發, 由於此三種疾病發病機制和組織病理變化均相似, 故將此三種病統稱為毛囊閉鎖三聯症。 系多數聚集的毛囊炎及毛囊周圍炎在深部融合後相互貫穿形成的膿腫。

本病與中醫“螻蛄癤”“蟮拱頭”相似。 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螻蛄癤記載: “此證多生小兒頭上, 俗名貉, 未破如曲蟮拱頭, 破後形似螻蛄串穴。 有因胎中受毒者, 其瘡腫勢雖小而根則堅硬, 潰破雖出膿水而堅硬不退, 瘡口收斂越時復發,

本毒未罷, 他處又生, 甚屬纏綿難斂……亦有暑熱成毒者, 大如梅李相聯三五枚, 潰破膿出, 其口不斂, 日久頭皮串空, 亦如螻蛄串穴之狀。 ”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 本病多為素體虛弱, 複感風濕熱邪, 蘊結肌膚, 鬱久生膿而成此病。

現代醫學對於本病發病機制仍不甚明瞭, 皮損中雖可培養到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鏈球菌, 但培養也可以陰性, 因此對本病是否與細菌感染直接有關尚有爭議, 目前推測其可能為感染後機體對自身組織的一種特異免疫反應。

主要症狀

1.發病人群:多見於青壯年男性。

2.好發部位:主要發生於頭部, 尤其頂、枕部多見。

3.皮損特點:初起為毛囊和毛囊周圍炎, 逐漸增大形成半球形結節, 結節軟化後形成膿腫,

破潰後成為多數瘺孔, 有膿汁流出。 皮損相互融合成帶竇道的膿腫, 伴有彎曲的脊突或隆起。

4.症狀:感染加重時可伴疼痛。

5.病程及預後:皮損痊癒留有瘢痕, 導致永久性脫髮。

診斷要點

人群(青壯年男性)+部位(頂枕部多見)+典型皮疹(不規則形帶竇道的膿腫)+預後(遺留瘢痕, 永久性脫髮)。

中醫治療

1.辨證施治

多見素體虛弱, 毒邪蘊結證型。 主要表現為:頭頂部有大小不等的膿腫, 相互貫通, 觸之有波動感, 食少納呆, 口幹;舌質淡, 苔黃膩, 脈弦滑。

治法:清熱解毒, 托裡透膿。

方藥:托裡透膿東加減。

方藥:黨參15克, 白術10克, 黃芪30克, 炒山甲6克, 炒皂刺10克, 當歸10克, 升麻6, 白芷10克, 金銀花30克, 蒲公英15克, 地丁15克, 生甘草6克。

方解:方中黨參、白術、黃芪補中益氣;當歸、白芷、升麻、炒山甲、炒皂刺活血透膿;金銀花、蒲公英、地丁清熱解毒;生甘草解毒,

調和諸藥。

2.中成藥

梅花點舌丹1丸, 每日2次;小金丸1.2克, 每日2次;活血消炎丸3克, 每日2次。 人參養榮丸1丸, 每日2次。 辨證選用。

3.外治法

芫花水劑或馬齒莧水劑外洗。 破潰者, 甲字提毒藥撚蘸紫色疽瘡膏外用。 後期肉芽新鮮者, 可外用甘乳膏貼敷。 腫物堅硬未破者, 可外用黑布化毒膏或黑色拔膏棍。

西醫治療

1.切開引流並進行整形縫合。

2.局部或全身應用廣譜抗生素, 如四環素、米諾環素等。

3.試用異維A酸口服。

筆者認為, 本病辨證治療應首辨陰陽。 在疾病初期, 以局部紅腫熱痛為主, 屬陽證, 可選擇仙方活命飲加減, 治以清熱解毒, 消腫散結, 活血止痛。 但是我們臨床中更常見的,

還是以病情日久, 膿腫色暗淡, 疼痛不明顯等症狀為主, 屬陰證, 可選擇托裡透膿東加減, 兼顧托裡與清解之法。 另外, 本病病程較舊, 容易反復, 皮損痊癒後會遺留瘢痕, 造成永久性脫髮, 需要提前交代病情。

相關用戶問答
  • 3回答

    面部毛囊蟲

    您好!毛囊蟲也叫做蟎蟲,是面部很容易見到的一種寄生蟲,如果過多的話會引起面部皮炎,導致面部容易過敏。意見建議:臉部的毛囊蟲是可以治癒的,這個不要擔心,建議可以使用含硫磺的軟膏外搽,對抑制蟎蟲效果比較... [詳細答案]

  • 1回答

    頭部毛囊炎怎樣洗頭髮?

    毛囊炎系化膿性球菌侵犯毛囊口周圍,局限於毛囊上部的炎症,分為化膿性與非化膿性兩種,多見於免疫力低下者,要避免物理性刺激,飲食上要注意少吃酒類及 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反復發作者平時應少吃油膩之物,多食... [詳細答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