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循經辨治皮膚病

按經絡循行分佈, 人體有十二經脈, 奇經八脈, 十五別絡。 經絡內連臟腑, 外達肌表, 網路周身, 是氣血運行的通道。 依據疾病所在部位和經絡在人體的循行分佈, 可辨析疾病與所屬臟腑的關係, 從而認識疾病之本源, 並進行正確指導治療。

皮膚科疾病雖多表現為外證, 但多與內在臟腑息息相關——某個臟腑發生病變, 必通過臟腑連接的經絡反應於體表, 所謂“有諸內, 必形諸外”。

如發於額部、頸部、季肋的帶狀皰疹, 按經絡循行, 屬足厥陰肝經。 又足少陽膽經起於眼外角, 上行頭角, 下至身後, 沿頸走手陽經之前,

直行脈從缺盆下腋沿胸, 過季脅, 因肝膽經脈互為表裡, 故若伴有口苦, 頭痛頭脹, 舌苔黃膩, 脈弦數等症狀, 則可辨證為肝膽濕熱內盛, 蘊結於上述部位所發, 治療可用清利肝膽濕熱之品, 酌情配合外用藥, 皰疹便可較快消退。

發於食指的疔毒瘡癤, 按經絡循行分佈, 屬陽明大腸經循行起始部位, 排除其他因素外, 多由大腸熱盛, 釀熱化毒, 循經所發, 取清瀉陽明大腸熱毒藥物治之, 每獲良效。

脾之經脈起於足大趾尖端, 沿大趾內側赤白肉分界處——上行足內前方, 再上腿肚。 臨床上, 有些原因不明的雙小腿灼熱沉重不適或有疼痛感者, 多因脾經濕熱下注所致, 選用健脾除濕清熱藥物治之, 收效顯著。

足陽明胃經還出挾口, 環唇,

上下唇內的口腔潰瘍用常規療法收效不著, 若兼有口渴, 舌質紅, 苔黃燥, 脈滑數者, 多屬胃火熾盛, 蘊口內所致, 投清胃散加味內服, 奏效甚速。

又因脾主口, 脾與胃經脈互為絡屬, 故唇內潰瘍日久不愈, 且經常反復再現, 進食疼痛尤甚, 兼有肢體倦怠, 乏力, 口淡無味, 舌質淡, 苔薄, 脈弱者, 多屬脾胃虛弱, 運化失職, 唇失榮養所致, 治宜補中益氣健脾, 佐以斂瘡之品效佳。

後頸部髮際處屬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 如膀胱濕熱蘊結日久化毒, 可在上述部位起紅色毛囊性丘疹, 取木通、車前子、滑石、瞿麥、梔子、甘草等清利膀胱濕熱藥物治之, 療效滿意。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