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味辛甘, 性熱, 有毒, 屬溫熱藥。 有回陽救逆, 逐寒燥濕, 溫助腎陽的作用。 其性走而不守, 能內達、能外徹, 能升能降, 凡凝寒痼冷(“痼冷”指寒氣久伏於身體某一經絡、臟腑, 形成局部的寒證, 經久不愈。 多見於脾胃虛弱, 內有寒飲或寒濕久痹的患者), 痹結於臟腑, 筋骨、經絡、血脈者, 皆能開、通、溫、散, 凡陽氣將脫, 四肢厥逆冰冷, 涼汗淋漓或絕汗如油者, 皆可回陽救逆, 立挽危亡。
1、回陽救逆:由心腎陽虛欲絕或大吐, 大下, 大汗後導致的陽虛欲脫而出現脈微欲絕、四肢厥逆、手足冰冷等虛寒險證, 可急用附子(三至五錢)回陽逐寒,
2、逐寒燥濕:因風寒濕三邪侵入身體而致氣血凝滯, 閉塞而出現關節, 肌肉疼痛, 筋骨麻木、沉重, 膝肘屈伸不利, 陰天下雨則疼痛加重等症, 可用附子逐寒燥濕。 常配合羌活, 獨活、威靈仙, 桑寄生、秦艽, 赤芍、炙山甲、松節、蒼術, 當歸等同用。 睥受寒侵而見腹痛, 腹瀉, 大便沼稀, 手足發涼, 腹部不暖等症, 可用附子逐寒燥濕。 常與乾薑, 白術、黨參、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3、溫助腎陽;腎陽虛衰可表現為生殖機舵低下,
肉桂助腎陽, 暖下焦, 能引上浮之火下歸於腎(引火歸元)。 附子回陽氣, 通行十二經, 能追複散失欲絕的元陽(腎陽)。
白附子是另一品種, 白色, 形似附於(體較小), 故名自附子。 性偏上行, 能祛風燥痰, 偏用於頭面風痰之疾, 如吊線風(顏面神經麻痹口眼歪斜)等。 川附子回陽逐寒, 並能助腎陽。 白附于無助腎陽的作用。
附子因加工方法不同, 可分炮製子, 淡附片, 黑(烏)附片, 白附片等名目。 治療作用大致相同。 若細分起來, 炮附子最常用, 藥力足, 效果快, 淡附片藥力較和緩, 黑附片與炮附子藥效差不多,
另有川烏, 與附於是同一植物, 性味功用均相近, 現在藥房中已不分開。 前人經驗認為溫腎助陽用附子, 通痹祛風用川烏。
附子配人參、山萸, 治汗脫亡陽, 配熟地, 當歸, 能助生血之力, 配肉桂, 能補助腎陽, 配桂枝, 白芍。 黃芪皮, 治陽虛自汗。
用量一般五分至三錢。 凡非虛寒證、寒濕證者忌用, 熱厥入咽即斃, 孕婦忌服。 一般不可與半夏、瓜蔞、貝母, 白芨, 白蘞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