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病人一般均有較嚴重或明顯的生長與智力發育落後, 且伴先天性多發畸形(包括特殊面容, 此面容不象其父母)和特殊膚紋(指通貫手、小指一條褶紋、指紋統箕或弓紋增多、足蹠溝及足脛側弓等);主要見於嬰幼兒病人。 最常見為21三體綜合征, 其次有18三體綜合征, 偶見13三體綜合征、5P-綜合征及其他染色體的部分單體或部分三體異常。
(一)21三體綜合征
又稱先天愚型、Down綜合征。 新生兒發病率為1/800, 男女之比為3:2, 占小兒染色體病的70%一80%, 發病率隨母親生育年齡的增高而增高, 尤當母親大於35歲時發病率明顯增高。
(二)18三體綜合征
又稱Edwrd綜合征。 新生兒發病率為1/3500~1/8000, 男女之比為1:4, 發病率與母生育年齡增高有關。 核型:80%為47,
(三)13三體綜合征
又稱Patau綜合征。 新生兒發病率約為1/2.5萬。 核型:80%為47, 十13, 餘為易位型。 臨床表現:畸形較上兩綜合征更為嚴重。 宮內生長發育遲緩, 出生低體重, 小頭, 小眼或獨眼、無眼,
(四)5P—綜合征
又稱“貓叫綜合征”(Cri du chat syndrome)。 群體發病率為1/5萬, 在智慧低下兒中約占1%一1.5%, 在小兒染色體病中占1.3%(穆瑩等, 1986), 在常染色體結構異常病人中居首位。 核型:80%為5P15缺失, 10%為不平衡易位引起, 個別為環狀染色體或嵌合體。 臨床表現:嬰幼兒期哭聲似小貓咪咪叫, 小頭, 嬰兒滿月臉, 少年長臉, 眼距寬, 外眥下斜, 鼻樑低, 下頜小, 齶弓高, 牙齒錯位咬舌;手足小;骨骼、心、腎畸形;腦萎縮, 嬰兒期肌張力減退, 成年肌張力亢進;通貫手。 患兒生長發育遲緩, 智力低下嚴重。 大部分患兒可活到兒童期, 少數可活到成年。
(五)Prade—Willi綜合征
為染色體上一小帶缺失引起的微小缺失綜合征中的一種,
其他各種常染色體部分單體或部分三體也均有智力與生長發育落後、先天畸形及特殊膚紋, 其異常嚴重程度與所涉及的染色體上的基因數量及其表達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