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屬於中醫“痹 證”等範疇, 由於脾腎功能 失調, 脾失健運, 致使濕濁 內生;腎分清泌濁的功能 失調, 則濕濁排泄障礙, 此 時若又酗酒暴食、勞倦過 度等, 則促使濕濁流注於 關節、肌肉, 造成氣血運行 不暢而形成痹痛, 也就是痛風關節炎。 如濕濁之邪 進一步傷於腎則可導致腎 損害, 導致痛風性腎病, 甚 至慢性腎衰。 中醫辨證分 型施治, 有良好效果。
濕熱痹阻型
症見關節紅腫熱痛, 腫脹疼痛劇 烈, 筋脈拘急, 手不可近, 更難下床活動, 日輕夜重, 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宜清 熱除濕、活血通絡。 方用宣 痹東加減:防己、杏仁、連 翹、蠶沙、赤小豆、薑黃、秦 艽各10克,
脾虛濕阻型
症見關節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 關節畸形、僵硬, 有痛風石, 自覺氣短, 納呆不饑, 舌淡紅苔白膩, 脈濡而數。 治宜健脾祛濕、泄濁通絡。 方用運脾滲濕東加減:淫羊藿、白術、川牛膝、石葦各20克, 豬苓、滑石、桃仁各15克, 瞿麥、車前子、熟大黃、紅花、穿山甲、當歸各10克, 桂枝5克, 生薏仁30克, 土茯苓50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肝腎虧虛型
症見痛風日久, 關節腫脹畸形, 不可屈伸, 重則疼痛、腰膝酸軟、肢體活動不便, 遇勞遇冷加重, 時有低熱, 畏寒喜暖, 舌淡苔薄白, 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治宜補益肝腎、除濕通絡。 方用獨活寄生東加減:獨活、防風、川芎各10克,
寒濕痹阻型
症見肢體關節疼痛劇烈, 紅腫不甚, 得熱則減, 關節屈伸不利, 局部有冷感, 舌淡紅苔白, 脈弦緊。 治宜溫經散寒、祛風化濕。 方用烏頭東加減:制川烏、麻黃各6克, 黃芪20克, 炒白芍、雞血藤、當歸、生薏苡仁:、淫羊藿各 15克, 甘草9克, 桂枝5 克, 細辛3克, 土茯苓30 克, 生薑3片,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