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現在很流行的一種治療方法, 但是對於一些皮膚高敏或有其它不適宜採用中藥外敷治療的人們可採用其它如艾灸等方法同樣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簡單常用、效果不錯的艾灸方法:
三裡灸
部位:在小腿前外側面的上部, 外膝眼下四橫指, 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方法:艾灸條每次一支, 點燃對準穴位, 左右兩穴灸完為止.每日一次, 勿燙傷。
作用:理脾胃, 調氣血, 助消化, 補虛弱。
神闋 氣海 關元灸
部位:神闋穴在腹部, 臍中央.氣海穴在下腹部, 當前正中線上, 臍下1.5寸。 關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線上,
方法:每次一支, 對準穴位點燃, 灸完為止, 每日一次。
作用:復蘇固脫, 溫補元陽, 健運脾胃, 理氣和腸。
背腧穴灸
部位:在背腰部, 五臟六腑各有一個背腧穴, 位於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 其位置大體與相關臟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方法:同神闋、氣海、關元穴灸, 但因穴位較多, 為便於操作, 最好到醫院由針灸科大夫用艾箱灸。
作用:腧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之處, 是陰病行陽的重要場所, 用陽氣灸陽位, 可調理五臟六腑虛損, “天之大寶, 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 只此一息真陽”(《類經附翼》), 如大家熟知的“冬病夏治”治咳喘, 許多穴位就是背部腧穴, 也是夏天用陽位補陽的常用選擇。
冬病夏治適用人群
凡是畏寒喜熱的朋友在遇寒發病時或原有疾病在寒冷時加重均可使用, 哮喘、反復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凍瘡、風濕病、男子陽痿, 女子胞宮寒, 體虛易感冒、部分腎臟疾病等。
冬病夏治注意事項
1、貼敷時宜穿透氣性能好的寬鬆衣衫;
2、每次貼敷時間應在1~4個小時;貼敷後局部有輕微灼熱、癢感, 為正常反應;如出現奇癢、灼痛難忍等應立即去掉藥膏;如無不適, 建議成人可貼2~4小時, 兒童可貼1~2小時。
3、治療期間飲食以清淡為宜, 忌煙、酒、生冷、甜食、油膩、魚蝦、海鮮等易致敏及刺激食物, 戒食易化膿的食物, 如牛肉、燒鵝、鴨、花生、芋頭、豆腐等, 以及如果出現皮膚過敏者, 可搽抗過敏藥膏, 必要時去醫院就診。
4、貼藥時要注意少吃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鮮桂圓或荔枝等辛燥之品;忌大量進食寒涼之品。 如果剛好在三伏天有發燒、咽喉發炎等疾病的患者不能貼藥。 另外, 天灸的禁忌症還有一歲以下幼兒、孕婦、肺結核、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短時間內敷貼即會大量起水泡、皮膚貼外用藥容易過敏者等。
5、貼藥期間不宜劇烈運動, 也不宜待在空調房間及頂風吹電扇, 最好是在自然通風的地方。
6、取下藥膏後如出現灼痛, 可塗抹“凡士林”、“燙傷膏”等, 切忌外用刺激性藥物, 以免進一步傷害皮膚;如出現小水泡, 一般不需特殊處理, 如小水泡已破, 應保持局部清潔, 避免感染;大水泡應到醫院接受治療;個別局部反應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