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粉刺治療體會

粉刺, 相當於西醫的痤瘡, 俗稱“青春痘”、“酒刺”、“暗瘡”等。 本病以皮膚散在性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及囊腫伴皮脂溢出為臨床特徵, 好發於顏面、胸、背部等, 各年齡段的人都可以發病。 筆者臨床治療此病, 頗有心得體會, 現舉案例如下:

徐某, 女, 35歲, 已婚, 2010年3月11日就診。 患者訴顏面起疹瘙癢反復發作3年餘, 間斷治療, 療效不佳。 現顏面見灰白色、黑色丘疹, 周圍色紅, 用手擠壓有米粒樣白色脂栓排出, 有的已經癒合但遺留輕度凹陷的褐色疤痕, 皮膚粗糙不平, 面色泛黃少華。 月經正常, 訴經行前出疹加重, 伴大便幹結, 納可(平素喜食辛辣之品)。

舌質紅, 舌苔黃膩, 脈滑數。 證屬濕熱蘊結, 治宜清熱解毒、化濕散結。 方藥:五味消毒飲加減, 生地黃、赤芍、金銀花、皂刺、野菊花各15克, 牡丹皮10克, 白鮮皮、連翹、紫草各20克, 土茯苓、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克。 7劑, 水煎服, 每日一劑, 藥渣煎水洗面。 二診訴丘疹瘙癢減輕, 顏色變淡, 無新疹外冒, 面色轉佳, 大便通調, 每日一行。 效勿更方, 守方略加增減繼服14劑, 痊癒。 囑其少食或不食辛辣厚味之品, 保持大便通調、心情舒暢。 隨訪一年未復發。

本案病因病機為病情日久不愈, 氣血鬱滯、經脈失暢, 加之平素喜食辛辣食物、大便幹結, 致內有積熱, 久蘊不解, 化濕成痰, 痰瘀互結, 發為本病。 治宜清熱解毒、化濕散結、涼血化瘀, 故用五味消毒飲加減。

方中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野菊花、地丁、天丁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生地黃、赤芍、牡丹皮、紫草清熱涼血化瘀, 白鮮皮、土茯苓解毒除濕止癢。 全方配伍合理, 使熱去毒清, 濕去結散, 瘀去病消。 其中蒲公英、生地黃有通便作用。 若肺熱重, 可加桑白皮、枇杷葉清解肺熱;若經行不暢, 可加牛膝、益母草活血調經、引火(血)下行;若大便秘結, 可加生地黃用量至20克, 並加玄參15克、麻仁20克以潤腸通便;若病久體虛、病情纏綿難愈, 可加黃芪30克、當歸10克以補養氣血、托毒外出。 縱觀現代人生活條件好轉, 飲食多肥甘厚味, 故患此症者多由內有積熱所致, 臨床以此方為基礎, 辨證施治, 療效頗佳。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