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清骨散化裁治療皮膚病

清骨散出自明·王肯堂《證治準繩》, 由銀柴胡、胡黃連、秦艽、鱉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炙甘草組成。 其功效為清陰分伏熱, 退虛勞骨蒸。 筆者在臨床中以此方化裁治療某些皮膚科病變, 獲效較好。

蕁麻疹

劉某, 女, 53歲。 全身癢, 搔抓後起大小不一紅色條狀皮損, 無定時發作, 以下午及晚間加重, 皮損觸之有灼熱感, 得涼則舒適, 已2月餘。 期間曾服息斯敏、敏迪, 注射葡萄糖、葡萄糖酸鈣、維生素C, 地塞米松, 外用膚輕鬆、皮炎平、派瑞松等, 只能暫時止癢。 查見肌膚除紅色條狀皮損外, 身體瘦弱, 顴赤午後加重, 並述口渴, 煩躁不寧,

頭暈, 手足心熱, 舌質紅, 苔少, 脈細數。 西醫診斷:蕁麻疹。 中醫診斷:風癮疹。 證屬:陰虛內熱, 蒸灼肌膚。 治則:滋陰清虛熱, 疏風止癢。 方用清骨散加減;銀柴胡10克, 胡黃連10克, 青蒿10克, 鱉甲12克, 生地黃30克, 麥冬15克, 知母12 克, 地骨皮12克, 牡丹皮10克, 秦艽9克, 白鮮皮15克, 蛇床子10克, 地膚子10克, 蟬蛻9克。 6劑, 水煎服, 日1劑。 囑其忌食腥辣之物。

二診:服藥後, 皮疹發生的次數明顯減少, 癢感大減, 皮膚灼熱感已去大半, 顴赤、頭暈、口渴煩躁、手足心熱症狀皆減輕, 舌質由紅變淡紅, 苔轉潤。 原方去青蒿, 續服5劑後諸症皆愈。 3個月後隨訪未發。

瘙癢症

孫某, 男, 45歲。 全身皮膚瘙癢, 抓後皮膚觸之有灼熱感, 每於午後及晚間癢劇, 自覺發熱, 但測體溫基本正常, 已3月餘。 經用葡萄糖、葡萄糖酸鈣、地塞米松、維生素C、硫代硫酸鈉、苯海拉明等注射,

服息斯敏、賽庚啶療效不著。 查見周身有不規則抓痕, 點狀血痂及色素沉著, 述其手足心熱, 口咽乾燥, 骨蒸潮熱, 舌質紅, 少苔, 脈細數。 西醫診斷:皮膚瘙癢症。 中醫診斷:癢風。 證屬陰津不足, 虛熱內生, 蒸灼肌膚致癢。 治則:滋陰清虛熱、止癢。 方用清骨散加減:銀柴胡10克, 胡黃連10克, 秦艽9克, 鱉甲12克, 生地黃30克, 玄參30克, 知母12克, 青蒿10克, 地骨皮10克, 石斛12克, 麥冬15克, 白鮮皮12克, 蛇床子10克, 地膚子10克。 7劑, 水煎服, 日1劑。

二診:服藥後, 癢感大減, 即使搔抓後灼熱感明顯減輕, 身上發熱症狀消失, 口咽乾燥, 手足心熱症狀俱輕, 上方生地黃、玄參改為20克, 知母、石斛改為10克, 繼服7劑, 癢感消失, 肌膚如常。

手足皸裂

孔某, 女65歲。 雙手掌、足底自覺灼熱年餘, 熱甚時手足伸在被子外才覺舒適, 近5個月來開始發癢並皸裂, 以晚間癢劇, 早晨癢輕。 曾外用愈裂霜、哈西奈德乳膏、派瑞松多次仍不止癢, 且皸裂如前狀。 皮損處除乾燥皸裂發癢外, 膚色發紅, 觸之灼手, 伴口渴咽幹, 舌質紅, 苔少, 脈細數。 西醫診斷:手足皸裂。 中醫診斷:皸裂瘡。 證屬:陰液不足, 虛熱內生, 薰蒸肌膚, 肌膚失潤, 而致皸裂。 治則:滋陰清虛熱, 潤膚止癢。 清骨散加減:銀柴胡9克, 胡黃連9克, 秦艽9克, 鱉甲12克, 地骨皮12克, 知母12克, 生地黃30克, 玄參20克, 麥冬15克, 黃柏10克, 蛇床子10克, 白鮮皮12克, 地膚子10克。 8劑, 水煎服, 日1劑。 外用白及粉30克, 入凡士林100克中調勻, 每晚1次塗抹患處。

二診:服上藥後, 口渴咽幹症狀大減, 乾燥、灼熱、皸裂、癢症狀皆減輕,

裂隙變淺, 膚色已轉淡紅, 肌膚覺有濡潤感, 上方生地黃減為20克, 繼服6劑, 外用藥同上。

三診:手足皸裂基本治癒, 灼熱、癢感, 口渴咽幹症狀已無, 上方去知母、麥冬、鱉甲, 繼服6劑以鞏固療效。 半年後隨訪未發。

按:這3個病案都有陰虛內熱的表現, 故取清骨散加減滋陰清熱, 再隨症加白鮮皮、蛇床子、地膚子、蟬蛻疏風止癢, 因藥症相符, 而收較好療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