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解析《內經》“病機十九條”

病機十九條”出自《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 該篇首先提出“審察病機, 無失氣宜”及“謹守病機, 各司其屬”的論斷, 將古人長期與疾病鬥爭中觀察所得的複雜症狀, 歸納為提綱挈領的十九條病機, 作為指導臨床辨證論治的基礎, 至今重溫起來仍有重要意義。

“病機十九條”的基本內容

五臟病機 “諸風掉眩, 皆屬於肝”。 凡由風邪引起的肢體震顫、頭暈目眩之證, 都與肝臟有關。 因肝為風木, 主疏泄、藏血, 一旦氣機失調, 就會導致風病發生。 風有虛實之分:虛則肝陰虧虛, 頭目失養而致頭暈目眩, 肝血不足, 血虛生風而致手足顫動;實則肝鬱化火,

神魂失藏而致頭痛目赤, 熱極生風, 筋脈失養而致手足抽搐。

“諸寒收引, 皆屬於腎”。 凡由寒邪引起的形體拘急、關節屈伸不利之證, 都與腎臟有關。 因腎為水火之宅, 寓藏元陰元陽, 一旦陰陽失調, 多會導致寒病發生。 寒有內外之分:外則侵襲人體, 營衛凝滯而致形體拘攣;內則命門火衰, 筋骨失養而致關節屈伸不利。

“諸氣月賁鬱, 皆屬於肺”。 凡由氣機不暢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悶之證, 都與肺臟有關。 因肺主一身之氣, 一旦氣機失調, 就會導致氣病的發生。 氣有虛實之分:虛則肺失清肅, 宣散無力而致咳嗽喘逆;實則寒邪襲肺, 鬱久化熱而致胸部痞悶。

“諸濕腫滿, 皆屬於脾”。 凡由濕邪引起的水濕停滯、浮腫脹滿之證,

都與脾臟有關。 因脾主運化, 一旦水濕停留, 就會導致濕病的發生。 濕有內外之分:外則寒邪困脾, 水濕四溢而致肌膚浮腫;內則脾陽不足, 痰飲聚腹而致中焦脹滿。

“諸痛癢瘡, 皆屬於心”。 凡由熱邪引起的皮膚瘡瘍、紅腫發癢之證, 都與心臟有關。 因心主火, 火亢則血熱, 熱邪與血相搏而致皮膚瘡瘍。 熱甚則瘡痛, 熱微則瘡癢;實熱則局部痛重且脹, 虛熱則局部癢而不痛。

上下病機 “諸痿喘嘔, 皆屬於上”。 凡出現肢體枯痿、氣喘發嘔之證, 都與上焦有關。 痿分皮、肉、脈、筋、骨五種, 分屬五臟。 此處當指肺熱葉焦而致的肺痿, 以及陽明脈虛血少、宗筋失養而致的肢體枯痿。 喘有虛實之分:虛有腎陽虛衰, 腎不納氣, 實由邪壅於肺, 失于宣肅,

皆可致咳喘上氣;嘔由寒滯中焦, 胃氣上逆而致嘔吐或咳嘔並作。

“諸厥固泄, 皆屬於下”。 凡出現四肢厥冷、二便失常之證, 都與下焦有關。 厥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 輕則四肢發涼, 重則昏不知人, 有寒、熱、煎、薄、大厥之別;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結;泄則小便失禁或大便泄瀉。 儘管病因有多種, 但均與下焦關係密切。

六淫病機 “諸熱瞀瘛, 皆屬於火”;“諸禁鼓慄, 如喪神守, 皆屬於火”;“諸逆沖上, 皆屬於火”;“諸躁狂越, 皆屬於火”;“諸病胕腫, 疼酸驚駭, 皆屬於火” 。 本篇屬火者多達5條。 凡出現神志昏蒙、抽搐痙攣, 口噤鼓頷、戰慄失神, 氣逆咳喘、嘔吐上沖, 煩躁狂妄、精神失常, 下肢浮腫、疼酸驚惕之證, 都與火邪有關。 由於邪熱亢盛, 逆傳心包, 擾亂神明而致神昏;肝血不足,

筋脈失濡而致抽搐;邪熱內擾, 心神不寧而致口噤戰慄;熱灼肺金, 肺失肅降而致咳喘上逆;肝火橫逆, 胃氣上逆而致嘔吐上沖;熱擾神明, 痰火蒙竅而致煩躁狂妄;熱入血分, 絡脈不通而致肢腫疼酸等。 雖表現症狀較多, 但皆由熱邪化火所致, 故有“火為熱之極”之說。

“諸腹脹大, 皆屬於熱”;“諸病有聲, 鼓之如鼓, 皆屬於熱”;“諸轉反戾, 水液渾濁, 皆屬於熱”;“諸嘔吐酸, 暴注下迫, 皆屬於熱”。 屬熱邪次之, 共有4條。 凡出現腹部脹滿、大而拒按, 脹滿如鼓、腸鳴有聲, 轉筋反張、小便渾濁, 嘔吐泛酸、急泄下墜之證, 都與熱邪有關。 由於脾胃損傷, 肝氣橫逆而致腹脹且大;濕熱壅滯, 氣機不暢而致腹脹如鼓, 腸鳴轆轆;邪熱熾盛, 筋脈失養而致轉筋反張,

熱灼陰液而致尿液渾濁;肝氣犯胃, 胃氣上逆而致嘔吐泛酸, 濕熱下注而致急泄下墜等。 總之熱邪之病大多急重, 屬於實證, 當予明辨。

“諸痙項強, 皆屬於濕”。 凡出現痙證項強、角弓反張之證, 都與濕邪有關。 因濕為陰邪, 侵襲人體, 陽氣被遏, 四肢失溫而致痙證發生。

“諸暴強直, 皆屬於風”。 凡突然發生筋脈攣急、項背強直之證, 都與風邪有關。 因風性善動, 亦有內外之風, 此處當指內風。 由於肝腎陰虛, 筋脈失養, 裡熱熾盛, 引動肝風而致項背強直發生。

“諸病水液, 澄澈清冷, 皆屬於寒”。 凡人體內排出的水液, 如涕淚、唾液、嘔吐物、小便、稀溏便等, 呈現清稀透明、淡白冷涼之象, 都與寒邪有關。 因寒性凝滯, 易傷陽氣而生清冷收縮, 亦有內外之分, 此處多指內寒。由於脾陽不足,命門火衰而致唾液較多,噁心嘔吐,小便清冷,五更泄瀉。也有外感寒邪而致噴嚏流淚,或寒疽而膿液清稀等。

“病機十九條”的補充發展

有人統計,《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原文僅176字,概括性很強,歷代注家對其有所補充發展,古代如王冰、楊上善、馬蒔、張景岳、李中梓、張志聰、高世栻、汪昂等;近代如任應秋《病機臨證分析》、秦伯未《內經知要淺解》均參考注釋,歸納病機,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對其研究最為專注者當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可以說為病機理論的充實完備做出了很大貢獻,特作以下簡介。

劉完素(1120年~1200年),字守真,金代河間府人,後人習稱“劉河間”。他從25歲起開始研讀《黃帝內經》,“日夜不輟,殆至六旬”。其學術貢獻最突出的是對火熱病機加以演繹發揮,形成“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為熱病”的著名論點,這些研究均來源於《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因而後世有“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之說。他創立了河間學派,成為“寒涼派”的代表人物。他將散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及有關篇中內容,參考王冰注釋,增加許多病症,將其補充為277字,並著成《素問玄機原病式》和《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兩書,系統闡述了自己研究病機的醫學思想,使病機理論和臨證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劉完素在“五運主病”中,將肝、心、脾、肺、腎後加木、火、土、金、水;心火中加“瘍”一字;肺金中加“病痿”二字。“六氣為病”之風中加“支痛軟戾,裡急筋縮”;熱中分別加“病喘……轉筋……癰疽瘡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鬱腫脹,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秘,身熱惡寒……驚或悲笑,譫妄,衄衊血污”;濕中加“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浮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火中分別加“暴喑暴昧,(躁)擾(狂越)……罵詈……氣(逆沖上),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目閏瘛,暴病暴死”;寒中加“(諸病)上下所出(水液)……癥瘕頹疝,堅痞腹滿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饑,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而最重要的是補充燥邪“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使六淫致病更加完備。此條是說凡皮膚枯澀、皴裂甲錯之證,都與燥邪有關。由於燥性乾澀,易傷津液,且性清輕,易損肺臟,亦有內外之分:外為氣候乾燥,而致皮膚皴裂;內為陰液耗竭,精血枯涸,出現眼、口、鼻、舌、咽喉、皮膚、肺腎、胃腸等乾澀枯熱之象。

此處多指內寒。由於脾陽不足,命門火衰而致唾液較多,噁心嘔吐,小便清冷,五更泄瀉。也有外感寒邪而致噴嚏流淚,或寒疽而膿液清稀等。

“病機十九條”的補充發展

有人統計,《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原文僅176字,概括性很強,歷代注家對其有所補充發展,古代如王冰、楊上善、馬蒔、張景岳、李中梓、張志聰、高世栻、汪昂等;近代如任應秋《病機臨證分析》、秦伯未《內經知要淺解》均參考注釋,歸納病機,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對其研究最為專注者當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可以說為病機理論的充實完備做出了很大貢獻,特作以下簡介。

劉完素(1120年~1200年),字守真,金代河間府人,後人習稱“劉河間”。他從25歲起開始研讀《黃帝內經》,“日夜不輟,殆至六旬”。其學術貢獻最突出的是對火熱病機加以演繹發揮,形成“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為熱病”的著名論點,這些研究均來源於《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因而後世有“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之說。他創立了河間學派,成為“寒涼派”的代表人物。他將散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及有關篇中內容,參考王冰注釋,增加許多病症,將其補充為277字,並著成《素問玄機原病式》和《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兩書,系統闡述了自己研究病機的醫學思想,使病機理論和臨證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劉完素在“五運主病”中,將肝、心、脾、肺、腎後加木、火、土、金、水;心火中加“瘍”一字;肺金中加“病痿”二字。“六氣為病”之風中加“支痛軟戾,裡急筋縮”;熱中分別加“病喘……轉筋……癰疽瘡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鬱腫脹,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秘,身熱惡寒……驚或悲笑,譫妄,衄衊血污”;濕中加“積飲痞隔中滿,霍亂吐下,體重浮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火中分別加“暴喑暴昧,(躁)擾(狂越)……罵詈……氣(逆沖上),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目閏瘛,暴病暴死”;寒中加“(諸病)上下所出(水液)……癥瘕頹疝,堅痞腹滿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饑,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而最重要的是補充燥邪“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使六淫致病更加完備。此條是說凡皮膚枯澀、皴裂甲錯之證,都與燥邪有關。由於燥性乾澀,易傷津液,且性清輕,易損肺臟,亦有內外之分:外為氣候乾燥,而致皮膚皴裂;內為陰液耗竭,精血枯涸,出現眼、口、鼻、舌、咽喉、皮膚、肺腎、胃腸等乾澀枯熱之象。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